2025年3月30日,烏克蘭國防部的一則聲明引發國際關注:該國正式成立太空政策辦公室,宣布將加速推進軍事太空計劃,目標在5年內“趕上美國”,并通過太空技術“讓俄羅斯無處遁形”。這一雄心勃勃的宣言背后,是烏克蘭在俄烏沖突中積累的太空技術經驗,以及西方盟友的支持。然而,面對技術壁壘、經濟困境與地緣政治博弈,烏克蘭的“太空躍進”能否實現?
沖突催生的“太空覺醒”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烏克蘭對太空技術的依賴遠超外界想象。從星鏈(Starlink)衛星網絡支撐前線通信,到無人機與衛星協同打擊俄軍目標,太空能力成為烏軍抵抗的關鍵。烏國防部副部長卡特里娜·車爾諾戈連科直言:“三年沖突讓我們意識到,沒有自主的太空能力,就沒有真正的國家安全。”這一認知推動烏克蘭從“被動使用者”轉向“主動建設者”。新成立的太空政策辦公室被賦予雙重任務:整合私營企業與科研機構的資源,同時籌建獨立的太空部隊,計劃2030年前建成覆蓋全國的衛星監控與防空預警系統。
然而,烏克蘭的太空藍圖并非全盤自主。其核心依賴西方技術輸血——星鏈系統在沖突中已證明價值,但美國近期以“切斷服務”施壓烏克蘭開放關鍵礦產資源開采權的傳聞,暴露出技術受制于人的風險。即便烏方宣稱將研發國產衛星,其火箭發射能力、衛星制造產業鏈仍處于空白,短期內仍需依靠歐美商業公司或政府項目搭載載荷。
技術追趕的“不可能三角”
烏克蘭提出的“5年趕超美國”目標,從技術層面看近乎天方夜譚。美國太空軍自2019年成立后,已形成涵蓋衛星偵察、電子戰、軌道攻防的完整體系,年預算超300億美元,并主導著全球80%以上的商業航天發射。反觀烏克蘭,其航天工業基礎仍停留在蘇聯時代遺留的碎片化產能。盡管沖突中通過改裝商用無人機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太空領域的高門檻遠非游擊式創新所能突破。
以衛星系統為例,美國“鎖眼”系列偵察衛星分辨率可達10厘米級,而烏克蘭當前使用的民用衛星數據精度僅米級,且依賴第三方采購。若要實現對俄羅斯全境的高頻監控,至少需部署數十顆高性能衛星組成的星座,這需要至少百億美元級投入,遠超烏克蘭全年軍費預算(2025年約為450億美元)。此外,火箭發射能力更是致命短板:全球僅有中美俄歐掌握重型火箭技術,烏克蘭連小型運載火箭的試驗記錄都寥寥無幾。
更嚴峻的是人才流失。烏克蘭曾是蘇聯航天工業重鎮,但獨立后人才大量外流,僅2022-2025年間就有超過2000名工程師赴歐美工作。重建本土航天團隊需要至少十年周期,而烏克蘭最缺的正是時間。
地緣博弈中的“太空棋子”
烏克蘭的太空雄心,本質上是西方與俄羅斯角力的延伸。美國及其盟友樂見烏克蘭成為牽制俄羅斯的“太空前哨”,但支持力度受制于戰略優先級。例如,美國太空軍雖與烏方開展技術合作,但其核心資源仍投向“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及對華太空競爭。歐洲航天局(ESA)雖承諾提供部分衛星數據支持,但成員國對是否武裝烏克蘭太空部隊分歧嚴重。
俄羅斯的反制則更為直接。俄空天軍已部署“樹冠”反衛星激光系統,并多次演練電子干擾星鏈信號。若烏克蘭試圖部署攻擊性太空武器(如反衛星導彈),很可能觸發俄方“先發制人”打擊,甚至招致北約與俄羅斯的正面沖突。此外,俄烏沖突的消耗戰模式持續擠壓烏克蘭財政,使其難以兼顧前線作戰與長期太空投資。2025年3月,美國威脅暫停對烏援助以迫使基輔接受礦產開發協議,已暴露烏克蘭經濟命脈受制于人的脆弱性。
“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戰力”
綜合來看,烏克蘭的太空計劃更像一場“認知戰”表演:對內提振士氣,對外爭取盟友信心。其宣稱的“5年趕超美國”更多是政治口號,實際目標可能是通過有限合作(如參與北約太空監測網絡)提升對俄偵察能力。例如,烏方正與SpaceX談判定制化衛星服務,以強化對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的監控。這類“短平快”項目雖無法改變技術代差,卻可在輿論場塑造“烏克蘭科技崛起”的敘事。
然而,這種策略也暗藏風險。過度依賴西方可能使烏克蘭淪為技術附庸,喪失戰略自主性;而激進的太空軍事化宣言可能刺激俄羅斯升級沖突。正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所言:“即使經歷核戰爭,地球仍比火星宜居?!睂蹩颂m而言,與其追逐遙不可及的“太空霸權”,不如優先解決地面生存危機——畢竟,沒有穩定的領土與工業基礎,任何太空夢想終將是空中樓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