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圍墻,打通“心墻”。
▲資料圖: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銀水湖公園風貌 。 圖/漢壽縣人民政府
文| 陳廣江
據《湖南日報》報道,近日,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38個機關事業單位全部拆除圍墻一事引發了社會關注。當地縣委、縣政府帶頭拆除圍墻,除中小學校外其他機關事業單位緊隨其后,陸續向公眾開放。
拆除的是圍墻,打通的是“心墻”。長久以來的高墻深院,無形中傳遞著距離感、威嚴感。漢壽縣機關事業單位拆除圍墻的舉措,不僅讓政府大院與市民廣場連成一片,更悄然推倒了橫亙其間的無形藩籬。這種“拆墻式”開放,讓政府建筑褪去神秘色彩,一下子拉近了政府與民眾的距離。
一堵圍墻的消失,既是政府姿態的轉變,也是公共資源分配邏輯的重構。比如,漢壽縣就通過拆除圍墻釋放出9萬多平方米綠地、新增上萬個停車位,不僅緩解了“停車難”的城市頑疾,更打破了公共資源的“單位使用”慣性。這種資源再分配不是簡單的空間騰挪,而是對“公共”二字的重新詮釋。
拆墻更深層的意義在于,開放空間倒逼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轉型。有人擔憂拆墻會帶來安全隱患或管理混亂,但漢壽縣的實踐證明:通過電子監控、預約系統、錯峰管理等技術手段,公共服務與秩序維護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而且,沒有了圍墻之后,民生訴求更容易表達。市民與政府部門的互動更加日常化,可以促使政府工作人員從“坐等辦事”轉向“主動服務”,無形中提升了治理的精準度與溫度。
從全國范圍看,目前多地政府都在嘗試拆除圍墻。這些探索雖有差異,但共同指向一個趨勢:現代政府治理不應困于水泥磚塊砌成的圍墻,更需打破思想觀念的桎梏。某些地方曾以“安全”“管理”為由拒絕開放,實則暴露了將“安全”與“開放”人為對立的思維定式。
事實上,無論是拆除政府大院的圍墻,還是開放機關食堂、衛生間等設施,非但沒有引發混亂,反而讓市民感受到政府部門的誠意、溫度和自信。
可以說,拆除圍墻,本質上是治理和服務理念轉型的體現。一堵墻的消失,象征著政府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角色回歸,也預示著民眾從“被管理對象”向“治理參與者”的身份轉變。三五孩童在縣委大院追逐嬉戲,外地游客把車停在縣政府停車場,這些鮮活的場景正在書寫新的政民關系圖景。
總之,圍墻被拆除后,打開的不僅僅是空間,更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未來。未來的城市更新中,也許不必“一刀切”強求所有機關事業單位拆除圍墻,但如何以開放姿態重塑政民關系,是每個地方都應該更多思考的命題。
撰稿 / 陳廣江(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吳興發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后支付稿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