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哥前幾天寫了各大基金公司的收益利潤情況《》,很詳細了,我也談下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這個表格,應該是新浪財經原創的,但由于年報尚未披露齊全,所以這也是看個大概。
趨勢很明顯,大公司大多增收不增利,指數降費的威力可能會完整體現在今年的年報,所以如果明年我們看這個年報,大家的數據只會更差;我之前在《》中也講過,中小公司生存可能會成問題,所以接下來幾年,大家會看到各種出清,有錢的增加資本金,沒錢的就別做了,前一段時間看到有公司直接是員工湊錢做發起式基金,我就知道很多公司資本金已經燒得差不多了。
凈利潤率=凈利潤/營業收入
其實大公募的凈利潤率還是可以的,大廠里面好的有30%多,不好的也有20%了,有些公司看起來公募非貨規模不大,但由于其社保年金和專戶的管理規模比較大,所以營收也是比較高的。
不過利潤率更低的是三方代銷的機構,如螞蟻和天天。
基金代銷的凈利潤較低,這個是早就有預期的,畢竟當年披露招股說明書的時候就看出來端倪,公司半年凈利潤200億,而基金代銷業務貢獻的比例實在太小,全年總額還不到1億。
螞蟻基金去年160多億的營收,凈利潤只有4.5億;上半年75億的營收,凈利潤不到1億……
天天基金28億多的營收,創造1.5億凈利潤,這個凈利潤率已經算很好了。
對比螞蟻本身的主營貸款類業務和東財的主營證券類業務,基金代銷的利潤確實很薄,還會拖累集團的凈利潤率。不過這并不是壞事,不掙錢才說明是普惠金融。后面銷售服務費可能還會繼續降,代銷機構的收入會繼續壓縮。
像京東金融,黑卡客戶還不收申購費,那就又少了一塊收入。
這么低的利潤率,這個業務護城河實在是太深了,深到已經沒有新玩家想進入了。
大家不要小看從基金發行運作到代銷環節的降費,基民是實實在在拿到好處了。還有一些費用,如指數使用費、貨幣中介費,以及某些數據工具的費用,未來估計也不得不降了。
所以我們也很容易理解螞蟻為何今年戰略轉向做寬基指數增強,因為純寬基的費率太廉價了,也很難在這個生態位上和同花順或者券商競爭,人家場內交易ETF是很方便的,場外的ETF聯接在便捷度上其實沒什么優勢;但指增就不一樣,場外交易更多,現在費率仍然可以到0.8~1%,主動量化甚至可以收1.2%,性價比是更高的。
說下自己的看法,我不是很介意費率是1.2%還是0.8%亦或是0.15%,只要能提供一個比較均衡的超額,我對指增的費率不是很在意。阿爾法是一種很寶貴的稀缺資源。當然量大管飽的寬基指數,我也是很喜歡的。
最近遇到兩個散戶的投資案例,我覺得很有道理,和大家分享。
第一個是一個熟人,他爺爺喜歡炒股,可能也是這個原因,雖然年紀大,但腦子清楚得很。
他過年的時候跟爺爺聊天,發現爺爺是非常激進的短線投資者,幾乎所有持倉都是今天買了明天賣,后面甚至做港股通的T+0,上午買了當天下午就賣。
他勸爺爺說,你這個炒股的方法不對,應該價值投資,不能快進快出。
爺爺說:我已經90多歲了,土都要埋到鼻子了,已經沒有時間做什么長期投資了,超短線,才是我應該做的。
他看了下爺爺的賬戶,去年收益率50%多,堪稱炒股仙人了。
第二個是一個朋友的朋友,他倒是不炒股,但買基金,而且只買行業主題基金或者行業ETF,從來不買什么全市場的主動基金。
我問你是不是不相信主動基金經理?
他說,倒不是不相信他們,而是自己的風險偏好比較高,主動基金都比較保守,達不到自己要的彈性。
他的投資期限是比較長的,方法就是買超跌的行業,然后無限現金流打法,比如看到醫藥跌得比較多了,先買100萬,然后又跌了就補100萬,接著補200萬,400萬,直到反彈一把出來。
據他自己的說法,這十年投資下來,基本上很難虧錢,連跌成屎的恒生科技,也通過這種無線現金流加倉大法賺了20%,堪稱傳奇。
我之前問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他說以前也上過幾年班,覺得沒意思就辭了工作,幫家里做點事情,后來才知道他家里是蘇南開廠的。
所以不要輕易覺得別人的投資是錯誤的,每個人的投資方法都有差別,投資理念應該是百花齊放的。投資也當然是有門檻的,越有錢,有時候這個游戲就越簡單。
最后,期待公募改革新規落地,行業出現更加積極的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