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在全球關鍵礦產領域,美國極盡巧取豪奪之能事,試圖搶奪中國占據的主導地位,其野心早已昭然若揭。如今,連美媒也看不下去了。彭博社3月28日刊文稱,如此這般尋找關鍵礦產的美國,當心可能“走火入魔”(astray)。
在關鍵礦產上,一方面中國主導供應鏈且又實施了一系列出口管制;另一方面美國嚴重依賴進口,而其重建供應鏈進展緩慢,種種因素讓美國在該領域面臨著嚴峻挑戰。無論是“吞并加拿大”,還是“購買格陵蘭島”,或是“武裝烏克蘭”,美國這類討論的背后都出于同一個優先事項——獲得更多關鍵礦產資源。
然而,這樣的應對策略是錯誤的。烏克蘭礦產開發項目似乎并不切實際,不僅商業可行性存疑,而且費時費力;而原本加拿大和格陵蘭島似乎有意合作,但美國總統特朗普一上臺就發出威脅恐嚇,也同樣適得其反,讓美國面臨外交困境。
就在美媒發出警示的同一天,特朗普想“吃下”格陵蘭島的野心仍在日益膨脹。“不讓來卻硬要來”的美國副總統萬斯不顧抗議,強行登上格陵蘭島視察美軍基地。在短暫的幾個小時行程里,萬斯對著格陵蘭島和丹麥威逼利誘,甚至還用中俄做借口,試圖合理化美國的霸權行徑。
美國一處礦產開采地區 彭博社
美國對于礦產資源的關注是可以理解的。從半導體,到雷達,再到電動汽車電池,中國主導著幾種原材料的開采和提煉,這些原材料是生產現代軍事和經濟關鍵組成部分的必需品。
對于美國而言,目前重建供應鏈的努力進展緩慢,開設新礦山和加工設施成本高昂、耗時長、環境風險大,而且當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產量來控制價格時,商業上也面臨挑戰。
美國有15種關鍵礦產的供應仍100%依賴進口,其他29種礦產的供應超過50%依賴進口。近段時間以來,中國還對用于電腦芯片和國防應用的鎵、鍺和銻等相關物項實施了一系列出口管制。
但彭博社認為,特朗普想要在飽受戰火蹂躪的烏克蘭開采“礦產財富”的夢想,無疑是一種“危險的分心”。且不論這些礦藏的商業價值還遠不能確定,即便具有商業可行性,開采其中的一些可能需要花費數十年時間。
當地時間3月28日,烏克蘭第一副總理、經濟部長尤利婭·斯維里堅科證實,烏克蘭政府已收到美國礦產協議文本,當下正圍繞其展開一系列工作。但目前雙方尚未達成最終共識,相關工作和磋商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她強調,烏方目前拿到的是一個工作版本,該版本“基本反映了美國法律專家的立場和方法”,烏方正在制定自身立場,并在必要情況下與最高拉達(議會)進行磋商。“政府正在努力確保該協議反映我們所有人的利益,并符合與美國戰略伙伴關系的精神。”
這份協議的嚴苛程度,讓烏克蘭經濟學家、基輔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Kyiv)的創始校長謝列梅塔(Roman Sheremeta)都不禁直呼,新提議“實際上把烏克蘭變成了美國的殖民地”。幾名烏議員也向《紐約時報》表示,烏克蘭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協議,需要進行新的談判。
比起烏克蘭,彭博社認為加拿大甚至格陵蘭島擁有更直接的開采潛力。文章稱,在美國發出威脅恐嚇之前,這些國家和地區原本似乎非常愿意合作開發,但特朗普政府做出挑釁行為的外交成本完全蓋過了可能產生的收益。
當地時間3月28日,美國副總統萬斯及其妻子的格陵蘭島之行原本是一次為期三天的文化之旅,但在當地人的強烈抗議后縮減了行程,改為在一個孤立的美國太空基地進行幾個小時的訪問。
在這次短暫的旅行中,這位近期“群聊泄密”丑聞事件主人公之一,先是臟話連篇地描述了天氣多么寒冷,隨后感謝在格陵蘭島服役的美國軍人,最后警告世界要認真對待特朗普對這片土地的渴望。
萬斯3月28日強登格陵蘭島,視察美軍基地 CNN視頻截圖
講話中,萬斯顯然想要分化格陵蘭島和丹麥,在對丹麥口誅筆伐的同時,又向格陵蘭島人做出承諾。期間,他沒忘用“中俄威脅”做借口,試圖合理化美國霸權行徑。他聲稱,格陵蘭島周邊安全程度不如以往,“因為我們的一些盟友不給力,中國和俄羅斯對格陵蘭島及美國人在此的活動越來越感興趣。”
同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也重申了他控制格陵蘭島的決心。他告訴記者:“我們需要格陵蘭,這對國家安全非常重要。我們必須擁有格陵蘭。這不是‘你認為我們可以沒有它嗎’的問題。我們不能沒有它。”
彭博社認為,特朗普威逼盟友也會使美國偏離本應采取的更有用的措施,并分散其精力。
上周,特朗普簽署的一項新行政命令,旨在簡化審批程序,開放聯邦土地用于礦物生產,并為采礦和加工項目釋放資金。文章稱,其實還可以做更多事。例如,盡管五角大樓表示,其正按計劃在2027年前開發一條“從礦場到磁鐵”的供應鏈以滿足國防需求,但目前庫存量太小,甚至無法應對相對短暫的供應中斷。為確保能應對更持久的沖突,應增加資金和庫存。
此時,彭博社又攛掇稱,美國應想辦法通過開發使用更少關鍵材料的技術來超越中國,比如鋰金屬電池或不需要稀土元素的磁鐵,一些初創企業已展現出潛力,但急需資金支持。同時,美國在2022年僅頒發了312個采礦和礦物工程學位,因此美國還迫切需要加強其人才隊伍建設——為外國研究人員提供簽證、建立材料科學博士項目,并加強大學與當地產業之間的區域合作伙伴關系。
文章聲稱,與其威脅“友好國家”,美國不如與它們更緊密地合作,以擴大“非中國供應鏈”,比如:擴大《通脹削減法案》中的電池補貼范圍,將更多“友好國家”的礦產納入其中,同時加強對中國來源材料的限制等等。最后,彭博社不忘“加油打氣”,聲稱盡管美國不能忽視其礦產的脆弱性,但最終,美國的創造力將是應對威脅的唯一可靠解決方案。
美國超1000種使用鎵、鍺、銻的武器系統中,87%的供應鏈依賴中國供應商 美國戈維尼公司制圖
當地時間3月24日,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發文稱,中國在稀土加工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即使特朗普能夠讓美國公司開采更多稀土資源,他可能也不得不將大部分稀土運往中國進行加工。
報道援引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的分析認為,中國主導著一些關鍵材料的生產和加工,讓自己對于美國及其盟友國防技術的關鍵部件供應方面具有影響力。“美國國防工業基礎本來就缺乏滿足自身國防技術生產需求的能力,中國進一步限制出口,只會讓中國在此方面進一步超越美國。”
此外,特朗普能否通過礦產協議等手段降低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同樣遭到外界質疑。《日經亞洲》援引多名業內資深人士的觀點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開發烏克蘭稀土項目“純屬虛構”。
香港《南華早報》也指出,特朗普此舉或許能減輕美國的部分壓力,但不會意味著中國的出口管制將失去作用,并強調——中國目前擁有全球60%以上的稀土儲量,并完成了全球90%的稀土資源加工。
來源|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