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春耕關鍵期,湖南電信聯合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數字農業生態建設白皮書》,宣布其自主研發的“AI農業決策平臺”(原“星云農腦”系統)正式投入運營。該平臺集成衛星遙感、數字孿生與農業大模型技術,標志著湖南農業數字化轉型邁入智能化深度應用階段。據《湖南省2025年數字基建實施方案》顯示,全省農業數字經濟規模預計突破820億元(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2025數字農業發展白皮書》),數字技術對農業增產貢獻率提升至39%。
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精準落地
在2025年啟動的“洞庭糧倉”數字化工程中,湖南電信聯合航天科技集團,將遙感衛星重訪周期縮短至2小時,構建起“衛星+5G+物聯網”的三維監測網絡。常德澧縣種糧大戶通過“農事通”APP可實時獲取田塊級作物長勢圖譜與風險預警。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監測數據顯示,應用該系統的區域畝均農資成本較2024年下降12%,早稻浸種催芽能耗降低22%,出芽率達93.5%(數據來源: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數字農業試點成效評估》)。
AI大模型驅動生產流程革新
2025年2月,湖南電信主導研發的“湘農大模型”全面接入全省62%農業經營主體。在衡陽優質稻種植示范基地,模型通過分析近十年氣象數據、土壤檔案及品種特性,生成個性化種植方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驗證顯示,應用該模型的早稻育秧成苗率提升至96.8%,較傳統模式提高9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數據來源:科技部人工智能農業應用重點實驗室)。
數字供應鏈保障春耕應急響應
針對2025年春季極端天氣頻發,湖南電信升級“農資保供云平臺”,運用量子計算優化全省農資調度。平臺對接2860個村級服務站,在3月暴雨災害中,郴州受災地區200噸應急種子通過系統實現跨市調運,響應時間壓縮至9小時(數據來源:湖南省應急管理廳2025年4月通報)。湖南省供銷社數據顯示,該系統使春耕物資周轉效率較2024年提升41%,農資斷供風險下降67%。
人機協同開啟智慧農業新范式
2025年3月,湖南電信在長沙縣建成全國首個“5G+人形機器人”智慧農場,12臺農業機器人通過6G網絡與數字孿生平臺協同作業,完成播種、巡檢、采摘全流程。工信部“2025智慧農業揭榜掛帥”項目中期評估顯示,機器人夜間作業時長延長300%,綜合作業效率達傳統人力的17倍。此外,湖南電信“北斗+5G”農機監管平臺已覆蓋全省78%大中型農機具(數據來源:湖南省農機事務中心2025年統計報表),丘陵地區農機作業效率提升3倍。
數字生產力培育計劃賦能鄉村振興
湖南電信2025年實施的“新農人π計劃”成效顯著:在湘西州,苗繡非遺傳承人通過元宇宙直播間融合春耕實況與民族文化展示,單場助農銷售額突破百萬元;益陽南縣“00后”新農人運用AR眼鏡進行農機維修,故障排除時間縮短75%。省農業農村廳統計顯示,全省農業經營主體數字化應用率從2020年的19%躍升至2025年的68%,數字技術覆蓋率達91.3%(數據來源:湖南省通信管理局《2025年數字鄉村建設年報》)。
數據支撐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
湖南電信承建的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已歸集21個涉農部門數據資源,形成37個智能決策模型。其中,早稻產量預測模型準確率達92.3%,災害預警響應時間縮短至30分鐘(數據來源:湖南省數字農業研究院)。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表示:“湖南電信構建的‘云網端智’融合體系,為全省‘藏糧于技’戰略提供了核心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