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文化記憶叢書
時空地標
公祭大禹
項目類別:民俗
保護級別:2009 年被公布為(第二批)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項目描述
公祭大禹,是耒陽市仁義鎮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信仰活動。
每年沿襲歷規,由仁義鎮古塘鄺氏,衡頭姚氏,錫銀崗周氏,泉水沖、栗山下和老虎沖李氏,廖氏,古塘唐氏,古塘歐陽氏,觀座、茭塘和大芬曾氏,大芬賀氏,曹氏及肖氏等 11 個姓氏的宗族進行輪祭,地域遍及仁義鎮的鄺鄘、十里、茶豐、安和、紙槽、先鋒、衡頭等 7 個行政村。
公祭活動由當值宗族組成理事會主持操辦,禹王宮是公祭大禹的主要活動場所。活動從“拜章”祭祀禹王儀式開始,然后將禹王夫婦的雕像從宮中抬出,沿鄉村游行;所到之處會舉行迎駕進村、祠堂祭拜、游藝慶賀、送駕回宮等儀式;游藝活動有舞獅、游龍、走燈、武術表演等,形式多樣,場面火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化現象。
歷史淵源
禹王宮在明代就有記載,坐落在仁義鎮鄺鄘村古塘(四廟堂)大路邊。
禹王宮共有廟宇三棟,總占地面積約 300 平方米。主廟兩棟,一前一后,坐東向西。后棟(即正棟)方石砌就神臺,石刻雙龍騰飛爭搶珠寶,工藝精美壯觀。
橫棟位于北邊,為廟祝(在寺廟做事的人)的住房。初時只塑禹帝神像中坐,后期逐漸在南邊增塑齊天大圣、關圣帝神像,北邊增塑送子娘娘、九子娘娘神像,中堂有門神、神荼與郁壘。
禹王宮建于何時,已無從考證,但明朝洪武年間出現過禹帝大廟的文字記載,至今有 600 多年歷史。在仁義鎮至今還流傳著神仙過洞的故事。
某年夏末秋初,赤日炎炎,久旱無雨,民不聊生。有一天,有一個身穿藍長衫的先生路過詩禮洞,欲登門求茶水解渴,見一婦人滿面憂愁之態答曰:“茶尚未燒,水還待挑。”
聽到婦人這般說,他眼望東邊高山,青石成林,便順口而出:“詩禮洞十里洞,水在泥里拱。天晴三五日,男女不得空。”
婦人見他飄然而去,應非凡人,追而叩之。先生回頭告之曰:“老大嫂,您莫追,亦莫喊,每丘田里打個眼(指水井)。”
老婦歸家,立即挖之,果應其言。挖地八尺,泉水上涌。人們歡天喜地,奔走相告,均言這位先生非凡人,莫非禹王大帝。
于是人們建廟紀念禹王大帝,該廟流傳至今,香火鼎盛。相傳衡頭村有一年連日傾盆大雨,一日雨后初晴,一姚姓女在舂陵河畔洗衣裳,不幸落水。
村民們不顧滔滔洪水下河打撈,只見洪水中一根樟木在水中往返徘徊,久久沒有離去,村民堅信此木就是落水女孩,遂將樟木撈上岸,并請匠師把樟木雕成一尊女神像,請法師設壇做道場,將神像抬游各地。
當神像游至大路邊禹王宮時,人們攔路祈禱,法師在此地卜陽卦不獲,于是選擇就此安頓,并將此女神像奉為禹帝貴妃姚氏夫人,與禹帝并排供奉。
清咸豐七年(1857),當地村民在廟前建了一座照墻。墻面排列 36 匹駿馬奔上,36 匹駿馬往下,馬足下 72 朵梅花,勢如駿馬騰立云端。
又刻了建廟宇時的捐款芳名石碑,豎立在照墻旁,供行人觀賞。
民國七年(1918),當地善士為使過往行人方便,捐款在廟宇橫棟西北角建立茶亭和茶夫住房。大道由南北方向穿過茶亭。亭內東西方向伴墻擺設大板凳,每條達百多斤重。
茶亭完工時,主事人邀請王化龍在亭上題寫“萬歲茶亭”四個大字,并在亭內墻面題寫對聯一副:“前路赤炎炎日,試問能行幾步。這里涼颼颼風,何妨暫駐片時”,召喚行人乘涼休息。
數百年來,民風淳樸的仁義古塘,崇敬英雄,公祭大禹。后鄉民唯恐對大禹不恭,將“大禹廟”更名為“禹王宮”,并誦稱“禹帝萬歲”。
因姚氏夫人神像為衡頭村雕塑,故而認衡頭姚姓為娘家。
所以公祭大禹從衡頭村開始,衡頭村迎接禹帝、姚氏夫人的神像到本村祠堂奉祀一個月,然后在 27 個自然村 11 大姓氏宗族中輪流祭祀。
活動流程
迎駕進村。到祭祀之日,將禹帝、姚氏夫人的神像從禹王宮迎駕到本宗祠或正廳屋做客祭祀 10 天。
迎駕之日,當值姓氏全族男女老少換上干凈衣服,梳妝打扮一番,抬上禹帝和姚氏夫人的神像,鼓樂喧天,號角齊鳴,鳴鑼開道,其他姓氏的百姓近 2000 人跟隨在當值姓氏的隊伍后面。
當禹王圣帝圣母神像至當值姓氏的宗祠后,其他姓氏的參祭隊伍在祠堂門前游龍作揖,然后打道回府。
剩下的程序就是各姓氏代表和嘉賓在當值姓氏宗祠進行公祭活動。
祠堂拜章。祠堂內舉行拜章禮儀。祠堂舞臺中央端坐禹王圣帝圣母神像,中央神龕上供奉著三牲、酒、香、燭;兩側副龕上供奉著時鮮水果、干果、糖、酒、五谷雜糧、蔬菜、瓜果等祭祀用品;兩側副龕后站立吹鼓手和管樂隊;中央神龕前站立主祭人、副祭人和司儀。
吉時已到,司儀登場,主祭人就位,奏樂鳴炮吹打一番。
主祭人宣讀祭文,然后主祭人三叩首,焚文,焚香,族人、長老、鄉紳、名流、賓客依次叩首膜拜。
最后由道士祭奠,作法祈福,慶豐收、保平安。禮儀完畢,鳴炮奏樂。
游藝慶賀。在后來的十天中,天天有人叩拜上供,鄉民們盡情舞龍、耍獅、扭秧歌、打腰鼓、跳扇子舞、吹蘆笛、吹管弦樂、耍武術、唱文戲,氣氛熱鬧,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送駕回宮。十天期滿,敲鑼打鼓,管弦高奏,禮炮齊鳴,龍燈獅子、旌旗飄飄,浩浩蕩蕩地將禹王圣帝圣母神像奉送回宮。
保護現狀
自古以來,民間舉辦的公祭大禹活動源遠流長,持續未斷,其規模宏大,蘊含豐富的文化元素,吸引了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
此活動不僅包含每年例行的小祭,更有每五年一度的盛大祭祀。
長期以來,公祭大禹活動皆由民間力量自發組織,井然有序,彰顯了民間組織卓越的協同能力和和諧的社會秩序。
仁義鎮的鄉親們通過祭祀大禹,不僅表達了對大禹治水、治國功績的崇敬之情,還寄托了對生活美滿、五谷豐登的深切期盼。
此外,活動還推動了舞龍舞獅、戲曲表演、扭秧歌、管弦演奏、傳統武術等民間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為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2009 年,公祭大禹被列入衡陽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4 年,中央電視臺《文明密碼》欄目組制作并播出了專題紀錄片,宣傳報道了公祭大禹的盛況。
公祭大禹的項目保護單位為仁義鎮鄺鄘村禹王宮理事會,現有耒陽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鄺國雄。
- The End -
作者:王英林 羅燕
來源:文化耒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