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華為ICT大賽,相信許多人并不陌生。近年來,經常在網絡上見到相關的新聞報道。
對于這個大賽,小棗君一直比較好奇——這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大賽?比的是什么內容?哪些人會參加?又有哪些實際價值?
巧合的是,3月29日-30日,第九屆華為ICT大賽中國總決賽剛好在南京的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舉辦。作為南京常住人口,小棗君終于有機會去現場看看。
經過一天半的現場觀摩,小棗君有很大的收獲,特此來向大家匯報一下。
█大賽的背景情況
先說說這個大賽的基本情況。
華為ICT大賽,是華為公司主辦的一個ICT(IT+通信)領域公益賽事。
大賽以“聯接、榮耀、未來”為主題,以“I. C. The Future”為口號,主要面向全球大學生。
大賽的舉辦目的,是為了促進高校ICT人才培養、成長和就業。通過打造這么一個國際化的技術競技和交流平臺,幫助大學生提升ICT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尤其是前沿技術的運用能力。
大賽從2015年開始舉辦,影響力逐年提升。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這些年以來,共吸引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多所院校、96萬余名學生報名參賽。
今年是第九屆,中國賽區報名人數比去年多了40%左右,達到了14萬余人。覆蓋高校也比去年多了200余所,達到1618所。
再來看看大賽的賽道。
華為ICT大賽的賽道還挺豐富的。今年,他們在第八屆大賽實踐賽和創新賽的基礎上,新增了編程賽、挑戰賽及面向高校教師的教學賽。具體如下:
五大賽道分階段舉行。3月29日,在南京舉辦的是創新賽和編程賽中國總決賽。3月30日,舉辦了各賽道中國總決賽閉幕式暨頒獎典禮。到了5月份,還要在深圳舉辦全球總決賽。
█創新賽,水平很高!
接下來,我們重點看看3月29日比賽現場的情況。
小棗君主要觀看了創新賽中國總決賽的比賽過程。參賽選手按組報名(每組3人),要求采用華為相關技術,設計AI類的場景解決方案。這主要是考察學生對AI技術綜合應用和創新能力。
經過前一階段的預賽選拔,一共有55支參賽隊伍脫穎而出,參加了這次創新賽中國總決賽。
創新賽中國總決賽現場
總決賽采用現場路演答辯的方式進行。評委通過現場巡館,考察項目的創新性、系統復雜性、技術復合性、功能完備性、社會效益,并綜合參賽隊伍的答辯表現進行評分。
小棗君仔細觀看了每一個項目。說實在話,這些項目都非常出色,體現了很高的技術含量,也極具實用價值。項目涵蓋了醫療、交通、文化、養老、電網、工業、農業、消費等諸多領域,包含了大量垂直行業場景或生活場景,緊密圍繞真實痛點和需求。
我例舉幾個印象最為深刻的案例。
來自鄭州輕工業大學的參賽團隊,帶來了一套基于多模態感知的無障礙手語互譯系統,名叫“慧語無界”。
這套系統主要面向聾啞群體,深度融合了“昇騰AI+華為云IoT+OpenHarmony+海思星閃”技術生態,包括靈譯雙感手套、視界通AR眼鏡、迅譯智能終端三款創新產品,可以實現高精度手語識別與實時互譯。
項目充分體現了技術普惠和社會包容的理念,給聾啞人士帶來了極大便利,也獲得了試用用戶的好評。最終,憑借出色的發揮,該團隊榮獲了創新賽的一等獎。
在這次大賽上,還有多款服務于特殊人群的產品,包括基于華為云和腦機接口的腦卒中患者手部康復系統、基于華為全棧化的三端互通阿爾茲海默癥智能診斷系統,以及基于步態識別的邊緣智慧養老社區行為軌跡跟蹤系統等。
這充分顯示出當代年輕人對于特殊人群的細心洞察和責任感。他們的產品不僅體現了技術的創新,更彰顯了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團隊的多模態協作機器人——HAM。
這個機器人硬件上由搭載昇騰香橙派和鴻蒙開發板的六足機器人組成,軟件上包括了三套Agent(可以接收語音和視覺信息并驅動機械結構工作的TaskAgent、可以提供用戶信息保存和過往信息檢索的NoteAgent、可以幫助用戶自動操作手機的UIAgent)。
機器人可以接收用戶指令,完成物品識別、拾取以及購物下單等多樣化操作,可以用于未來家庭老人照護。
他們的項目實現了軟硬件算法的結合,也體現了具身智能的發展趨勢。該團隊同樣獲得了一等獎。
再來看一個工業領域的產品,來自上海電力大學的風力發電機葉片缺陷智能自主巡檢系統——“龍翔巡翼”。
這個作品針對風電行業運維成本高、效率低的痛點,深度融合昇騰AI全棧技術,在邊緣端使用無人機配合算力小車的模式,在云端通過華為垂直大模型,進行圖片分析,實現葉片缺陷的實時檢測,有力推動了能源基礎設施的數智化。項目最終獲得了創新賽二等獎。
總的來說,參賽隊伍的項目都非常“接地氣”。目前,AI浪潮愈演愈烈,各個行業都在積極探索AI如何落地,賦能傳統場景,提升效率,創造價值。
這些年輕人充分發揮了自身在想象力上的優勢,同時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AI技能,努力實現了想象力的落地,解決了實際存在的痛點。很多項目,我覺得完全有商業化的可能,可以真正孵化成一個創業項目。
最終,經過一天的激烈角逐,創新賽決出了的21個三等獎,18個二等獎,16個一等獎。一等獎的16支隊伍,將晉級全球總決賽。
█賽后思考:人才培養的困局與探索
比賽是結束了,但是小棗君的思緒,卻沒有停止。
最近這幾年,圍繞高校人才培養和就業,存在很多的討論。
先說兩個數據。第一,根據安永與華為聯合發布的《中國ICT人才生態白皮書》,到2025年,我國ICT人才數量缺口預測將超2000萬,整體供需缺口呈持續擴大的趨勢。第二,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數據,?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較去年仍在增加。
小棗君長期從事人才培養相關工作。創辦鮮棗課堂,也是以提供面向年輕人的知識服務為初衷。對于人才培養,我有一定的經驗。
坦率地說,在劇烈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和內容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ICT領域,這個領域的技術迭代和知識更新很快。高校的課程設計很難跟得上。而且,高校課程偏理論,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上,也存在不足。
人才培養和人才需求,出現了脫節。也就是說,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無論是在能力塑造上,還是在培養效率上,都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也無法滿足社會數字化轉型浪潮的需求。
本次大賽期間,由新工科聯盟發起,東南大學和華為承辦的“ICT人才高峰論壇”在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舉辦。來自高校和產業界的專家,也紛紛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尤其是AI浪潮下,如何改進人才培養的方式,如何調整培養內容和提升培養效果,是與會專家們討論的焦點。
華為的ICT大賽,其實是探索人才培養的一種積極嘗試。
舉辦高水平競賽,是對在校大學生的一種指引,也是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激活。年輕人天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強烈的求知欲和表現欲。
通過參加實踐性很強的比賽,再加上一些指導,往往能幫助他們迸發出巨大的創新能量,也會帶來顯著的能力成長。
舉辦ICT大賽,對于華為來說,并不是完全給自己培養人才,而是給行業和社會培養人才。從某種意義來說,體現了行業龍頭企業的責任和擔當。當然,也確實有利于自身的品牌和生態。
對于大學生來說,參加ICT大賽,可以學習知識、積累經驗、拓展視野,真正提升專業能力。對于高校來說,可以交流切磋,推動產教融合,更好地探索培養模式方面的改革。
這真正實現了“一舉多得,多方共贏”。
事實上,華為ICT大賽,是華為ICT人才培養全鏈條的其中一環。除了ICT大賽,華為還開辦了3000多所ICT學院,構建了完善的ICT人才培養體系。
為支撐華為ICT學院良性運營及發展,華為面向全球華為ICT學院提供課程,包括通識課、專業課和認證課,并通過華為人才在線官網承載。截至2024年底,華為累計發布課程70余門,覆蓋中文、英文、法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韓語、印尼語、日語、土耳其語等語種。
圖片來自“ICT人才高峰論壇”
華為利用自己的技術和資源優勢,與高校開展產教深度融合和人才協同培養,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產"的機制,不僅錘煉了學生在學校學科等領域的工程實踐能力,更形成了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良性循環,為智能化時代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范式。
作為全球性賽事,華為ICT大賽在國際上也很受歡迎。往屆大賽涌現出很多優秀的參賽作品和選手,也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例如,在第六屆大賽中,來自巴基斯坦的邁赫蘭工程技術大學(MUET)電信學院的Bhag Chand和兩位同學,贏得大賽實踐賽網絡賽道一等獎。Bhag chand還最終入職華為。
Bhag Chand的成功事跡,被拍成了宣傳片《奔向月球的人》(Bhag Chand,在烏爾都語中的涵義是“奔向月球的人”),得到巴基斯坦總統的關注,并用總統私人推特賬號轉發。
█最后的話
目前我們所處的階段非常微妙。數字化轉型浪潮疊加AI浪潮,整個社會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期。數智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對職場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屆年輕人,他們成長于信息爆炸的時代,對新技術有著天然的敏感和熱情。他們敢于挑戰,勇于創新,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和潛力。
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為年輕人指引方向和創造機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責任和使命。
希望有更多像華為ICT大賽這樣的平臺出現,開啟人才培養的全新局面,為數智時代的到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