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博鰲論壇上,一位金融老兵用四組數據揭開了養老真相:全國60歲以上人口突破3.1億,養老金替代率即將跌破國際警戒線,2045年養老基金可能耗盡。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擺在每個中國人面前的生存命題。
一、養老基金的三個致命傷
1.收支天平正在傾斜:每年社保繳費比實際發放少1-2萬億,相當于每天流失27億元。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邊踩油門邊漏油,2035年這個"油箱"將亮起紅燈。
2.沉睡的救命錢:80%養老基金躺在銀行吃1%利息,而社保基金用市場化投資實現了7%年化收益。這像極了把救命錢鎖在鐵盒埋進后院。
3.財政補貼的無底洞:某農業大省養老金補貼5年翻倍,擠占教育醫療經費已成現實。當養老支出登頂財政支出榜首,意味著每個新生兒降生時就背負著28萬元隱性債務。
東部某省18%年輕人斷繳社保,不是叛逆而是生存選擇。外賣騎手王浩給我算過賬:每月硬扛1700元社保,相當于少接300單。當"交錢養別人父母"成為共識裂痕,制度設計的代際契約正在瓦解。
二、國家如何規劃養老
1.逐步縮小不同群體和地區差異
2.鼓勵靈活就業參保并提檔繳費
3.增加國有資本劃轉
4.提高養老金結余投資回報水平
5.加快發展第三支柱
6.推進醫養結合改革,推動長護險
7.提升個人和家庭財產性收入
政策端開出的藥方中,"提高投資回報"和"發展第三支柱"最值得關注。就像理財師常說的:"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但多數人把養老全押在國家籃子里。
在未來老齡化的背景下,基本保障水平還可能進一步下降,所以個人需提前規劃商業保險等第三支柱。
這從宣傳口號中也能看出,從最初計劃生育口號“只生一個好,國家幫養老”,到現在的“養老不能靠國家”,都說明了要自己多準備。
三、普通人破局三重門
1.認知覺醒:北京白領李婷把每月20%收入投入個人養老賬戶,她說"養老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2.工具升級:增額壽險和商業年金不是智商稅,而是對抗利率下行的盾牌。30歲開始每月定投2000元,60歲可多領一份萬元"工資"。
3.資產重構:房產占比超60%的家庭要警惕,日本銀發族守著千萬房產吃泡面的教訓并不遙遠。
當我們在討論"35歲危機"時,別忘了65歲的自己在不遠處等待。面對無法避開的養老局面,我們需要提前面對、提早準備。
#養老 #養老規劃 #養老保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