燉好的肉
一友人說起自己在家使用高壓鍋燉肉的經(jīng)歷:他以前沒燉過肉,生怕燉不熟,就用高壓鍋燉了一個小時,然后將肉撈出,湯倒掉了。結果,肉是燉熟了,口感很爛,可是一點兒肉味也沒有;吃起來干巴巴的、像吃木頭茬子一樣。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要從燉肉過程中,肉的變化說起。
先普及一個基礎知識:牛肉、豬肉、羊肉的風味不同,主要就是因為它們的脂肪不同。
曾幾何時,每年到了夏季,全國各地的燒烤攤上,往往都會出現(xiàn)假羊肉串,并且?guī)缀跽鎮(zhèn)坞y分。原因就在于制假的不法商販在中間使用了羊肉的脂肪(肥肉),燒烤肉串時,羊肉的脂肪溶化后,融入到假冒的“羊肉”里,就讓其具有了真羊肉的風味。
我們在家里燉肉時,如果覺得燉熟的瘦肉吃起來很柴、沒有肉味,其實也是因為脂肪的問題,具體說來就是我們沒有在瘦肉里留下充分的脂肪。我們要想把肉燉的好吃,就要設法讓瘦肉和脂肪多結合、滲透。
肉分肥肉和瘦肉。肥肉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的熔點較低;加熱時,容易溶化、成為液體流出。豬脂肪熔點約37度,羊脂肪熔點為47度,牛脂肪為40~48度。
脂肪的密度比較輕,并且不溶于水,所以,燉肉時,溶化后的脂肪通常會漂浮在水面上,不易和湯里的瘦肉等結合。而牛、豬、羊等各種瘦肉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接近,主要是蛋白質、少量的脂肪和無機鹽、水份。
生豬肉
高壓鍋燉肉
燉肉的幾個關鍵節(jié)點如下。
1、蛋白質是在50度開始凝結的。在這個溫度之前,脂肪已經(jīng)開始溶化。所以,燉肉時,如果想要肉好吃,就熱水下鍋燉,這樣的話,肉表層的蛋白質迅速凝結,肉內(nèi)部的脂肪和汁液就可以得到保留。
如果燉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喝肉湯,那么就涼水下鍋燉,這樣的話,就可以讓肉里的脂肪得以充分溶化、釋放到湯里。
2、從肉的溫度達到50度開始,一直到60度,肉中的蛋白質都是處于持續(xù)發(fā)生凝結的狀態(tài)。
3、到了60一65度時,肉會開始收縮,肉里的汁液(包括水分、毛細血管里的血液、溶化的脂肪等)開始釋放出來。到這時,肉其實就開始變熟了。
根據(jù)美國農(nóng)業(yè)部針對加熱紅肉給出的安全建議,紅肉中心溫度大于63攝氏度、保持3分鐘以上,就算徹底熟透。這里說的所謂紅肉,就是加熱前呈現(xiàn)紅色的肉,具體說來有豬肉、牛肉、羊肉等,絕大部分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
也就是說,肉燉到這個程度時,就可以安全地食用了。此時,瘦肉里的脂肪和水份還有保留,口味不錯。可是,此時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肉還不爛、咬不動,盡管口味還不錯。所以,我們還要繼續(xù)再燉。
4、等我們把肉燉到70度時,瘦肉中的結締組織就開始“溶化”(膠質化),并釋放出來。
結締組織,聽起來好像挺專業(yè)的、不太明白,其實大家都見過,就是牛筋之類的東西。我們平時說燉的肉不爛,咬不動,就是因為結締組織的緣故,瘦肉的纖維通過結締組織結合在一起。結締組織沒有溶化之前,肉纖維抱成一團,很難被嚼爛。
結締組織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加熱后會“溶化”成膠質狀態(tài)。這時,瘦肉的纖維就彼此散開了,我們吃起來就會有燉爛的感覺,口感上的體會是有一種發(fā)黏的感覺,就像啃豬蹄子的那種口感,那就是結締組織溶化后帶來的口感。
如果溫度再高,結締組織溶化后,就意味著瘦肉里的脂肪、水份和變成膠質的結締組織將進一步地釋放到水里去。這樣燉出來的肉,就發(fā)柴無味了。
大鍋燉肉
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問題:如何在肉質本身和膠質中間進行取舍呢,也就是說,如何能把肉燉爛,又不至于將肉燉的發(fā)柴呢?
顯然,做法就是燉的溫度不要過高、但是時間一定要足夠長;這樣做,既可以讓肉汁盡可能的保留在瘦肉里,同時也可以讓結締組織膠質化。也就是說,肉要燉的好吃,關鍵是兩點:溫度低,時間長。所謂燉肉的訣竅“大火燒開,小火慢燉”就是這個道理。
那么,還有一個問題時:萬一把肉燉柴了,有沒有補救的辦法呢?有的,就是把燉好的肉在湯里放一段時間,讓肉回收部分肉汁,或者吃肉時帶著肉湯,這樣都能讓肉味有些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