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黃埔軍校可以說是天下聞名名滿華夏,從這所軍校走出的更加多軍事人才,戰場建功立業,政壇聞名,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地上開演了一出出風云波瀾壯闊的活劇。
尤其是在國民黨的中央系中,出身黃埔軍校的名將也是被蔣介石視作主力手下,變成他最為倚重的能量,這在其中也不斷涌現了諸多名揚天下的名將。
黃浦軍事學院:僅在黃浦六年,舉辦七期。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在前蘇聯的協助下建立,第一次國共兩黨合作產生的學校。因此在黃埔軍校的教官和學員中,不僅有國民黨,還有中國共產黨,而且分別變成國共兩黨軍事、政治能量的核心。
黃埔軍校的真正名字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之后更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僅僅是因為校址在黃埔長洲島上而被稱為黃埔軍校,而這一完全是非正式的名字卻遠遠地比真正的校名要出名的多。
只有真正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的黃埔軍校從1924年6月開學到1930年九月份遷到南京市,實際一共僅有七期,時間也僅有短短六年多,在其中在大革命失敗前畢業的僅有四期。第五期、六期是在大革命失敗前開學,七期也是是在國共分裂前才開學的。并且從第五期開始,早已在廣州黃埔和南京市多處同步開課。
因此準確而言,真正能叫黃埔軍校的就僅有前四期,勉強算上也有一部分在黃埔開課的五期、六期和七期,也只有七期,這七期畢業的學員所有加在一起也只有12887人。
可是之后南京、抗日戰爭時在成都市,乃至來到中國臺灣鳳山維持下去的這所軍官學校,都被稱作“黃埔軍校”,是因為這所軍校真是太出名了!
黃埔軍校在國民黨內部
在黃埔軍校的領導階層中,就有蔣介石、廖仲愷、周恩來、李濟深、鄧演達、王柏齡、戴季陶等,在教官中有何應欽、葉劍英、陳誠、包惠僧、顧祝同、聶榮臻、張治中、葉劍英、陳繼承、陳果夫、劉峙、嚴重、蔣鼎文、錢大鈞、惲代英、肖楚女、周佛海、張國燾、張申府、陳毅、高語罕等。
而在學員中的知名人士就更加多了,這般奢華的師生陣容,和那時候中國其他出名的軍校對比,不論是保定軍校也好,還是云南講武堂也好,都沒辦法同日而語。乃至可以毫不浮夸地說,1930年之后的中國歷史基本上便是黃埔師生聯合開演的一出出風云波瀾壯闊的大劇。
黃埔軍校在中國近代史上都是聲名顯赫,國民黨和共產黨高級將領很多都出身于黃埔,尤其是在國民黨軍內,黃埔系一直是蔣介石的心腹。
準確而言,在中央軍內的非黃埔出身的不可以稱之為黃埔系,一樣在地區雜牌軍中的黃埔出身也不可以稱之為黃埔系。僅有中央主力中的黃埔出身的名將才可以被稱作“黃埔系”,它是蔣介石最可倚重的主力。
蔣介石與“黃埔系”的關系是互相利用。一方面,蔣介石借助“黃埔系”發家,“黃埔系”變成他保持執政的基本能量;另一方面,“黃埔系”的組員還要借助蔣介石來完成自身在官運上的節節高升。
蔣介石也的確對“黃埔系”分外賞識,在職位、裝備、后勤管理、戰斗等各層面都倍加照顧,給予諸多權利;而“黃埔系”也盡忠蔣介石,心甘情愿為其所用。更是因為這一緣故,國民黨軍的高級將領中“黃埔系”可謂是一枝獨秀,將星眾多。
1935年4月,國[文]民黨軍隊開始對以前[章]錯亂不堪入目的軍銜[來]開展整治再次銓敘,在第一批9名一級上將中,何應欽一人是黃埔教官出身;在第一批20名二級上將[全]中,有劉峙、顧祝同、蔣鼎文三人是黃埔教官。
在第一批89名中將中,不算陳誠等教官,僅黃埔學員就有胡宗南、李延年、李默庵等三人,之后也有俞濟時補敘中將,共4個黃埔學員。
在第一批少將,有桂永清、黃杰、李玉堂、黃維、霍揆彰、關麟徵、宋希濂、陳琪、劉戡、王敬久、孫元良等。
而這時距離這種學員離去黃埔軍校才只不過是十年光陰,從剛畢業時的少尉中尉,十年之后就升來到少將中將,那樣的升職速率即便是在臨戰也是非常令人震驚的。
黃埔軍校在共產黨
“黃埔系”在國民黨軍原本就有超然的影響力,出現更加多良將也在意料之中。一樣在中國共產黨的部隊中,還有更加多出身黃埔軍校的名將。
新中國的成立后,公布了36位軍事家的名冊,在其中就有14人是黃埔出身,超出了三分之一。在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帥中,源于黃埔軍校的不完全統計分析,就有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林彪等5名大元帥;陳賡、羅瑞卿、許光達等三人將軍;周士第、陳明仁、陳奇涵、張宗遜、楊至誠、宋時輪、陳伯鈞、郭天民等8名上將;閻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際、曾澤生、倪志亮、郭化若、譚希林、王諍等9名中將;袁也烈、曹廣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運周、張開荊、周文在等8名少將,也有數十名出任中央部級以上黨建職位的。
此外,在抗戰時期犧牲的左權、劉志丹、盧德銘、李之龍、蔣先云、金佛莊、曾中生、許繼慎、方志敏、伍中豪、王爾琢、周逸群、劉疇西、蔡申熙、段德昌、趙尚志、趙一曼等也都是黃埔出身。黃埔軍校短短的六年就出了這般諸多的名將,那樣的成就也絕不比美國的西點軍校、英國的桑赫斯特軍校等聞名軍校遜色。
考取黃埔軍校的艱辛
其實黃埔軍校的學制僅有半年,僅僅塑造基層連排級軍人的速成班特性,卻能塑造出這般之多的良將,在其中究竟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緣故?
師生的文化素養很高,教官很多都是保定軍官學校出身,還有一些日本軍官學校的留學生,不僅有基礎知識,還有實際帶兵的工作經驗。
學員都是八方英豪,完全是懷著“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的報國志熱情趕到黃埔。就以第一期為例子,申請就有3000人之多,而實際入取的還不上五百人(之后還劃入了軍政部講武堂學員120余名)。
報名黃埔軍校最少要歷經三關,起先各省考研初試,達標后再[來]到大地區(如上海市、重慶市)開展復試,最終是在黃埔軍校開展總考試。在部隊[大]中也是這般,先在分[全]別軍隊開展考研初試,錄取者才送至軍校開展復試。
至三月底報名總人數已遠遠地超出預估,也有許多 人找關系走路子,一時間各種各樣關系的推薦函滿天飛舞,已對于軍校實驗委員會迫不得已于4月7日在廣州《民國日報》上發表啟事,婉言拒絕多方推薦信件,申明按考試分數擇優錄用。
3月27日,黃埔軍校以廣東大學、廣東省高等師范學校為考試場,舉辦最后一關的入學考。考試試題有優秀作文、數學課、歷史時間、自然地理等學科,分筆試題目和口語兩種。
報考的有1200多的人,考試整整的開展了三天,1200人群中有三分之一是初中及專科院校大學畢業生,在那時候狀況下肯定是社會發展的杰出人才,均值素養非常高。再歷經軍校嚴苛的軍事文化教育,當然都是真正的人群中俊杰。
除師生素養與眾不同,黃埔軍校問世的情況下也是中國現代史上最為風云波瀾壯闊的時代,原本便是孫中山以便給北伐培訓軍事技術骨干而創立,軍校基本上從辦校開始就投身血與火的戰場,開學典禮才四個月后,黃埔軍校師生就會與廣州工團軍、農團軍和一部分從韶關市回師的北伐軍一舉平定了廣州商團的叛變,第一次經歷了實戰演練的磨煉。
接著于1924年10月,也就是開學半年后就創立了教導團,并作為主要報名參加了第一次東征。先克談水,決戰棉湖,擊敗陳炯明部主要,而教育 第一團也努力了極為慘痛的成本,全團死傷一半以上,9個連長6死3傷,死傷最大的3營營黨代表、副營長犧牲,三個連長2死1傷,9個排長7死1傷,全營385名士兵戰爭結束后僅存110人。
第一次東征獲勝后又立刻回師廣州平定楊希閔、劉震寰的滇桂軍叛變,然后第二次東征,占領惠州東江地區,完全肅清流毒陳炯明部。
到1925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這時黃埔軍校現有4期學生畢業,第五期在學,第六期在開展參軍入伍生訓煉,再加士兵教導隊、高級班和各校區學生,數量達3.3萬人。
直接參加的黃埔師生等于兩個軍,并且在其中很多人出任北伐軍的各個軍事主官和黨代表,使北伐軍的軍事和思想政治素質都大幅提升,北伐軍僅用了一年就風靡西南各省,連克武漢市、南昌市、南京市、上海市,從江南的百粵的地方到飲馬長江。北伐作戰之烈,獲勝之迅,軍威之盛,稱得上奇跡,而黃埔師生在這其中居功至偉,另外犧牲也最為激烈。
2次東征和北伐,黃埔師生犧牲的就有近3000人!在其中第1期犧牲300人、第二期犧牲200人、第三期犧牲五百人、第四期犧牲700人、第五期犧牲300人,基本上占這五期大學畢業生數量的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