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三個月,又是新的高考了。
每年放榜的時候,大家注意看下那些清北復交的孩子,觀察他們的家庭,其實都有一個普遍現象,那些考上名校的,很多都是干部和老師的子女,普通打工人家里孩子很少能上名校。
這種情況,其實是有深刻的背景的。
其一,是信息差。
比如,某學校李老師是重點中學班主任,她兒子從小學就開始準備"科技特長生"加分項目。
而打工子弟張阿姨,他們甚至連這種政策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他們更加不知道如何去操作。
其二,是所占有資源。
什么是資源,就是錢。
大部分農村務工子女,只能讀非學區學校,他們還有一個另外的名字,叫農民工子弟學校。
連學區房都買不起,那么基礎的優質教育條件就無從談起了。
當別人花大價錢一對一輔導時,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偷偷在小飯桌寫作業。
其三,是方法差。
當你在題海掙扎的時候,人家玩的是策略
你比如,劉教授給兒子制定的學習計劃能精確到分鐘,甚至連錯題本都按認知科學原理設計。
而外賣員老王的兒子,只能去買海量的輔導書,糊里糊涂的去做題。教育學者研究發現,高知家庭更懂得如何"科學雞娃"。
說實話,在現在這個社會,普通人家的孩子,真的沒必要去學那些中產家庭去內卷,因為卷不過,還是白卷。
不僅耗費力氣,而且不會有什么好結果。除非你的孩子天賦異稟。
名校里的"教師公務員子女現象",本質上是一場無聲的教育資源爭奪戰,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我們需要的不是仇視這些"既得利益者",而是建設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畢竟,教育的真諦,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發光——不管他父母是教授,還是保潔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