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齡稱謂大全:從襁褓到雙稀,藏著哪些文化密碼?
中國古代對年齡的稱謂堪稱一門藝術,既有詩意的雅稱,也有暗藏玄機的隱喻。一起穿越時空,解密這些稱謂背后的智慧與趣味!
嬰兒期(0-3歲):生命的起點
- 襁褓:用布包裹的嬰兒,如《論語》中“襁褓之嬰”。
- 孩提(2-3歲):幼兒初學笑鬧,《孟子》用“孩提之童”形容天真。
- 趣聞:古人認為嬰兒魂魄不穩,會佩戴“長命鎖”辟邪,鎖上刻“長命百歲”是標配。
童年(3-15歲):從垂髫到束發
- 垂髫(3-7歲):頭發自然下垂,《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即此。
- 總角(8-14歲):頭發扎成雙髻,形似羊角,《詩經》有“總角之宴”。
- 及笄/束發(15歲):女子插簪(及笄),男子束發(束發),成年預備式!
- 冷知識:漢代兒童8歲入小學,先學“灑掃應對”,禮儀比識字更重要。
青年(15-30歲):成年的儀式感
- 弱冠(20歲):男子戴冠禮,孔子“二十而冠”后周游列國。
- 桃李年華(女子20歲):取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喻青春正盛。
- 而立(30歲):孔子“三十而立”,但弟子宰予30歲還在白天睡覺,被罵“朽木”
中年(40-60歲):智慧與困惑的碰撞
- 不惑(40歲):孔子的通透之年,但陶淵明40歲卻寫下《歸去來兮辭》辭職歸隱。
- 知天命(50歲):蘇軾50歲被貶海南,笑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花甲(60歲):干支紀年一輪回,但白居易60歲納妾,寫下“櫻桃樊素口”。
老年(60-100歲):從耳順到期頤
- 耳順(60歲):聽逆耳之言也能淡定,但乾隆60歲還在寫4萬首詩“凡爾賽”。
- 古稀(70歲):杜甫吐槽“人生七十古來稀”,但陸游70歲“僵臥孤村”還想上戰場。
- 期頤(100歲):《禮記》規定百歲老人飲食需子孫“伺候在旁”,妥妥VIP待遇!
超長壽(100+歲):神話級彩蛋
- 花甲重開(120歲):兩個甲子輪回,但史上僅有傳說人物如陳俊(443歲?)達成。
- 雙稀(140歲):70歲“古稀”翻倍,清代《齊東野語》記載過“百四十歲壽星”,真實性成謎。
- 冷知識:乾隆曾為141歲老人題匾“花甲重周”,但可能是地方官為討賞編造的
彩蛋:古人年齡“造假”史
- 官員為延遲退休謊報年齡,明代有“六十童顏”奇觀。
- 葛洪《抱樸子》記載“彭祖八百歲”,實為上古“小花甲計年法”(60天為一年),實際約130歲。
這些稱謂不僅是年齡標簽,更藏著古人對生命的哲學思考——從“總角”天真到“期頤”豁達,每一歲都被賦予了文化的溫度。你最喜歡哪個年齡的雅稱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