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到了一個軍事科技領域的黑科技,射速可達每分鐘45萬發的“金屬風暴”近程防空系統。這個系統出現在剛剛出版的今年第四期《現代兵器》雜志的封面上。
從外觀上看,它是一個近程防空系統,整個系統裝在一輛三軸十輪卡車上,從前往后依次是駕駛艙、操作控制艙以及“金屬風暴”武器系統本體。中部的控制艙還包括了360度的精確跟蹤雷達、紅外探頭、CCD探測裝置和必要的輔助跟蹤設備。從這些配置來看,這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系統,稱得上是黑科技。
“金屬風暴”的原理早些年國外就提出了,但一直沒進入實際型號的研發,更別提運用了。它的好處在于能在短時間內射出數量極大的彈丸,形成一個密集彈幕,用這個彈幕來攔截來襲的各種武器。由于是由多管且每管中多彈丸形成的武器系統,它的射速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不過,每分鐘45萬發只是一個理論數字,這種武器不可能持續發射一分鐘。可能只是在零點零幾秒的時間內,把槍膛內所有的彈丸一下子傾瀉出去。彈丸數量是有限的,但因為時間極短,放到分鐘這樣的時間跨度來看,彈丸數量就顯得極其驚人了。所以,45萬發并不是說它真能在一分鐘內持續發射這么多彈丸。
這個系統確實是個好東西,但我發現網上對它的炒作已經有點過度了。有專家推測這套系統的射速是45萬發每分鐘,認為它不但能大批攔截蜂擁而至的無人機,而且理論上甚至可能攔截7馬赫速度的高超音速導彈。然而,拿它來攔截蜂擁而至的無人機并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這個武器系統所有的待發彈丸會在短時間內一下子發出去,然后需要重新快速更換彈箱才能進入下一次發射。對于大規模蜂擁而至、分布在不同空間位置的無人機來說,它的彈幕攔截的空間窗口是有限的,所以從性價比上來說效率并不高。
至于說攔截7馬赫的超音速導彈,這就不只是武器系統的問題了,配套的其他設備都要跟上。這種武器的射程一般來說是有限的,而在射程內形成一個密集彈幕的時間窗口也是十分短暫的。要想攔截高超音速導彈,武器系統配合的指揮控制分系統要求極高。而且還要考慮到如此速度的高超音速導彈在近距離攔截時,即使能夠有效攔截,也可能帶來附帶傷害等一系列問題。
所以說,“金屬風暴”是個好東西,但一味強調每分鐘45萬發的射速,以及攔截高超音速導彈、攔截無人機蜂群,這就有點講錯了方向。其實,這種系統放在艦艇上作為近防武器系統,或者放在地面作為關鍵性的重要設備和節點的近程防空系統都是非常不錯的。它相當于把1130近防炮的能力再晉級,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不過,從攔截目標來看,我認為它最有效的攔截對象依然是亞音速的巡航導彈。可能有人會覺得攔截亞音速巡航導彈太低級了,但事實并非如此。現在美軍對我們威脅最大的恰恰是大量的亞音速巡航導彈,比如AGM-158系列,還有在俄烏沖突中被吹上天的所謂“風暴陰影”等,也都是這一類導彈。
所以,“金屬風暴”真正的攔截對象是這一類導彈,而高效攔截這類導彈在未來的實戰中意義仍然極其重大。總之,好東西就是好東西,黑科技就是黑科技,但大家也不要吹過了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