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川軍將領,以其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和舍生取義的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他的一生,是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不懈奮斗的一生,從早年投身革命,到最終血灑抗日戰場,每一段經歷都銘刻著深深的時代印記,展現了一個真正的英雄所具備的高尚品質與家國情懷。
少年立志,投身革命洪流
1893年,王銘章出生于四川省新都縣太興鄉一個普通家庭 ,父親王文煥以小販為業,家境并不寬裕。王銘章自幼天資聰慧,對知識充滿渴望,在家人的支持下進入學校讀書。然而,命運對他頗為坎坷,父母在他年少時相繼離世,幸得叔祖王心田資助,他才得以完成新都縣高小的學業,并考入四川陸軍小學第五期,就此開啟了他的軍事生涯。
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風起云涌,這是一場旨在反對清政府將鐵路修筑權出賣給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年僅18歲的王銘章,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毅然加入“同志軍”,投身到這場推翻清政府統治的戰斗中。在戰斗中,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朽和人民的苦難,更加堅定了自己追求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信念。
辛亥革命后,四川軍政府成立陸軍軍官學堂,王銘章轉入該校步兵科第二期繼續深造。1914年,他從陸軍軍官學堂畢業,被分配至川軍劉存厚部,從見習排長做起,開始了他在軍隊中的歷練。此后,他參加了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稱帝。在瀘縣、納溪縣一帶的戰斗中,他表現英勇,雖身負輕傷,但毫不退縮,因作戰有功,升任連長。護國戰爭結束后,川滇軍閥混戰爆發,王銘章在戰爭中不斷成長,先后升任營長、團長、旅長。1924年,川戰暫時平息,他駐防德陽縣,晉升為第13師師長,逐漸在川軍中嶄露頭角。
思想轉變,擁護抗日主張
在長期的軍閥混戰中,王銘章逐漸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災難,他開始反思自己所參與的內戰,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感到憂慮。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劇,全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王銘章的思想也發生了深刻的轉變。他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十分反感,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表示堅決擁護。
在一封家書中,他寫道:“今后全民全軍精誠團結,槍口一致對外,洗雪國恥,此誠國家民族之幸……此間正按整軍方案,進行部隊編練,以期達到枕戈待戰,朝令夕發共赴國難。”從這些話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和渴望投身抗日戰場的迫切心情。他積極響應抗日號召,主動請纓出川抗戰,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衛祖國,洗刷過去參與內戰的“罪愆”。
出川抗戰,浴血抗日疆場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王銘章與眾多川軍將領一起,主動請纓出川抗戰。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下,駐四川的第41軍、45軍、47軍組成22集團軍,由總司令鄧錫侯率部出川,成為最早開赴抗日前線的川軍。
1937年9月6日,王銘章在駐地德陽縣廣場召開出川抗日誓師大會。他站在臺上,神情莊重而堅定,向全體官兵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號召:“我們奉令出川抗日,是為了挽救國家危亡,為民族生存而戰。我王銘章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成仁就是壯烈犧牲。”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他還留下遺囑,將積年薪俸所得,酌留贍家及子女教育之用,其余用于建立公益事業。隨后,他率領全師官兵,身著單衣草履,背負竹席斗笠,徒步出劍門、過巴山,越秦嶺至寶雞,最終抵達西安,踏上了充滿艱險的抗日征程。
出川后,王銘章率部首先在山西娘子關、壽陽一帶阻擊日軍。當時,川軍裝備簡陋,武器大多是步槍、大刀、少量的機關槍和迫擊炮等土劣武器,而日軍則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強大的火力。但王銘章毫不畏懼,他率領部隊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斗。在戰斗中,他身先士卒,沖鋒在前,鼓舞著士兵們的士氣。經過激烈的戰斗,川軍成功掩護友軍安全撤退,緩解了太原的緊張形勢,但自身武器裝備和人員也損失近半。此后,王銘章又率部緊急馳援晉南,在沁源一帶與日軍作戰40余日,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死守滕縣,譜寫英雄壯歌
1938年1月,徐州會戰爆發,王銘章所部奉命在山東滕縣北布防。滕縣,地處津浦鐵路要沖,是徐州的重要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王銘章深知此次任務的艱巨,但他毫不退縮,決心與日軍決一死戰。
1938年3月9日,日軍第10師團長磯谷廉介奉日軍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的命令,向滕縣縣城發起進攻,滕縣縣城保衛戰正式打響。在戰斗的第一階段,日軍在飛機、坦克等炮火的掩護下,向滕縣縣城外圍北界河、北沙河、南沙河防線展開猛攻。王銘章所部陣地多次被突破,但他迅速組織敢死隊,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無畏的勇氣,一次次將陣地奪回。在激烈的戰斗中,王銘章所部擊斃日軍少將中島榮吉,并繳獲了大量文件、資料等,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然而,日軍很快改變了戰術,改正面進攻為右翼迂回。他們在直取滕縣縣城的同時,使滕縣縣城外圍陣地不攻自破。戰斗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國正面的各部隊后方被截斷,陷入混戰,滕縣縣城外圍陣地逐個被擊破。至3月14日夜,滕縣縣城完全暴露在日軍面前,形勢萬分危急。
此時,守城部隊大多已被日軍打散,城防空虛,僅有2500左右兵力,以及縣城警察和保安隊500人左右。王銘章向上級求援,但援軍趕到需要時間。在這生死關頭,王銘章以必死之心昭告全體官兵:“我們決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與存,城亡與亡。”他下令將南北城門堵死,東西城門暫時關閉交通,做好了與日軍血戰到底的準備。
3月16日拂曉,日軍依靠其火力優勢,向滕縣發起輪番進攻。王銘章親自指揮部隊進行頑強阻擊,當日日軍未能突破陣地。夜間,王銘章趁休整期間,重新調整兵力部署,放棄外圍陣地,集中守衛城防。17日,日軍援軍趕到,磯谷廉介以約3萬的兵力向滕縣再度發起攻擊。日軍對滕縣進行了輪番轟炸,南城墻和東關很快失陷,中國守軍失去城墻等工事掩護,暴露在日軍的火力之下,傷亡極大。
王銘章在城中心十字街口繼續指揮作戰,他鎮定自若,穿梭于槍林彈雨之中,鼓舞著士兵們的士氣。至下午5時,敵軍占領城西關,中國守軍與之展開巷戰。王銘章親自登上西北城墻,指揮警衛連一個排進攻西門城樓,因城墻缺少掩體,警衛排全部陣亡。王銘章決定繞城到西關火車車站繼續指揮作戰,在行至西關電燈廠附近時,被日軍發現。日軍立即向他們展開密集掃射,王銘章及其參謀長趙渭濱等十余人不幸中彈,壯烈殉國。
王銘章殉國后,城中部隊與大部隊失去聯系,各自為戰,但他們依然堅守著陣地,大多在失去戰斗力的時候設法與日軍同歸于盡。戰斗持續至18日午后,全城守軍僅10余人突圍生還,其余全部犧牲,滕縣縣城被日軍占領。
王銘章率部堅守滕縣縣城四晝夜,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滯了日軍南犯徐州的計劃,為中國軍隊贏得了臺兒莊大戰的充分準備時間,為臺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正如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所說:“滕縣一戰,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寫出川軍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英雄不朽,精神永垂青史
滕縣縣城失陷后,當地幫會和紅十字會等團體冒著生命危險找到王銘章遺體,偷運出城,輾轉至武漢進行公祭。王銘章靈柩所經之處,大量軍政機關及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等自動前往祭奠,表達對這位抗日英雄的深切敬意和沉痛哀悼。1938年5月9日,王銘章的靈柩運抵武漢大智門火車站,武漢萬余人民群眾前往迎靈。中共中央委員會代表吳玉章、董必武,八路軍代表羅炳輝等都參加了迎靈和公祭。國民政府對王銘章將軍的抗戰給予了高度評價,追贈其為陸軍上將、明令褒獎,并為其舉行國葬,撥款1.2萬元治喪,將其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在原籍新都建墓立祠。
王銘章的犧牲,讓全國人民為之悲痛,也讓人們看到了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和愛國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內涵,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毛澤東同吳玉章、董必武等聯名撰寫挽聯,稱贊王銘章:“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新華日報》代表吳克堅在致王銘章的悼詞中稱:“王師長是我們炎黃的優秀子孫,是保國衛民的英勇戰士,是中國的模范軍人,他的死為國家、為民族、為全中國人民,他的勛名將永垂史冊,他的精神將永遠不死! ”
1984年9月,國家民政部正式追認王銘章將軍為革命烈士,他的事跡被載入史冊,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王銘章的故事被廣泛傳頌,坐落在滕州市的“王銘章革命烈士紀念亭”成為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王銘章將軍雖已遠去,但他的鐵血川魂,將永遠在中華大地上激蕩,永垂不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