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金易寶制作技藝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心情真的很激動!”3月25日,在鼎湖區創業路附近的金易寶開發產業化項目基地,第五代金易寶制作技藝傳承人何永麟激動地對記者說道。
據了解,“金易寶”是指用金色的錦緞配以《易經》哲學思想內容的一種文化產品,其制作技藝起源于清代,至今已傳承和發展了120多年。
何永麟(右)和兒子何振寧向記者介紹“金易寶”文化。記者 陳松連 攝
“最大的特色是‘一物一圖一設計’。”何永麟介紹說,金易寶制作技藝以《易經》哲學思想為主題,運用卦圖和卦辭,巧妙設計,把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精髓進行立體式呈現,整體效果美輪美奐,宛如一件富含哲學思想的藝術精品及科普作品,讓人過目難忘。
現有最早實物版“金易寶”,為1902年由姚天賜所創,以錦緞、端硯墨、朱砂為制作原材料,以《易經》哲學思想并結合自身修行心得,總計12000字作為構圖。整幅錦緞掛件長1.88米,寬48厘米,因用金色錦緞配以易經思想內容而名為“金易寶”。
1935年,“金易寶”流傳到鼎湖區蓮花鎮彭東洲村何頌祥手中,何頌祥在錦緞的基礎上嘗試用木雕制作“金易寶”,取得成功。1970年,何頌祥孫子何彥芳選用絲織布料,運用絲網刮印技藝制作新一代“金易寶”,效果良好。
2000年,何彥芳的兒子何永麟在祖父輩的制作技藝基礎上,運用金屬蝕刻等工藝,制作紅木手工雕刻版和黃金版“金易寶”,取得成功。
在傳承過程中,何家幾代人對金易寶制作技藝進行了不斷的改良和創新。據介紹,最初創制的“金易寶”主要以錦緞、端硯墨為制作原材料,以傳統手寫工藝制作。何永麟對制作技藝不斷改良,他制作的“金易寶”先后有紅木雕刻版、黃金版、999純金金箔版,主要以墻掛為主。
其技藝流程也更為繁雜,包括選料、開料、構圖、粗磨、拋光、雕刻、精修、拆色、上字色、曬干等十多個步驟,制作期間十分需要耐心。如他在2006年制作的黃金版“金易寶”,就花了半年時間才制成。
為讓“金易寶”走進尋常百姓家,近年來,何永麟的兒子何振寧及女兒何碧君再次對金易寶制作技藝進行了改良和創新,各在兩邊增加了老子、孔子、文王、伏羲人物像等。并開發出多個品種的文創產品,如平安掛件、紅木寶盒、端硯擺件等。
記者現場看到,這些創新版“金易寶”采取傳統和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的形式制作,技藝更為精湛,傳統文化色彩更為濃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制作的卷軸版“金易寶”選用仿古布、壓皺紙為主材,輔以傳統工藝進行裝裱,高檔大方,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
由于“金易寶”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和研究價值,近年來,鼎湖區非遺中心積極為其提供支持服務,在傳承、發展和推廣方面大力支持,助其提升社會知名度,聲名遠揚。
“金易寶”獲得諸多榮譽:“金易寶”掛件在北京釣魚臺賓館展示;黃金版“金易寶”獲首屆中國(集美)民間工藝金品博覽會金獎、中國(深圳)第五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銀獎;紅木手工雕刻版“金易寶”獲得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金易寶人生智慧圖”捐贈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被該院永久收藏。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陳松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