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地震發生時,解言陪弟弟在曼德勒市第30條街的一家小店辦理證件。在感受到地面瘋狂晃動后,他們立即跑出店門。
“感覺地殼里好像有什么東西要蹦出來一樣。”解言回憶稱,地面搖晃了三四十秒后,他看見路盡頭的一棟建筑轟然倒塌,揚起漫天灰塵。
當地時間3月28日14時20分許,緬甸發生7.9級大地震。這是全球今年以來的最大地震。根據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新聞信息組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當地時間30日午間,緬甸全國因28日強烈地震死亡的人數達到1700人,3400人受傷,另有約300人失蹤。
當地時間3月30日,緬甸曼德勒,志愿者駕駛挖掘機在馬哈木尼佛塔旁協助救援。圖/視覺中國
救援之困
“我們需要專業救援人手,還有拖車、挖掘機和柴油。”解言是在曼德勒土生土長的緬籍華人。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他剛結束對當地一所孔教學校的徹夜救援,那也是他的母校。幸運的是,事發時處于放學時間,大部分師生都不在學校。
坍塌的建筑還砸斷了曼德勒市內諸多電線設備,通信并不通暢。地震發生后,解言一直沒辦法聯系到自己家人。即使是接受采訪時的通話,也時常出現卡頓。
曼德勒是緬甸人口第二大城市,人口約170萬,是該國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緬甸華人的主要聚居地。
盡管當地人紛紛自發參與救援,但他們需要一些重型救援機械和懸掛拖拉設備來清除廢墟上的瓦礫。
而出于對余震的擔心,解言和身邊很多人都不敢睡在屋內,寧愿睡在馬路上空曠的地方。“家里亂成一團,到處都是灰塵,墻壁都是裂開的。”
據媒體報道,自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以來,曼德勒省被反政府陣營視為重要攻擊目標,這讓當地已長期面對電力供應緊張的問題。此番電力設施的損毀,進一步加劇了救援的困難。
與此同時,水的存儲也成為一大問題。“并非水不夠,而是挨家挨戶儲存的水箱大多被震裂了。”解言說,“你要么是從公共水井的地下抽水,要么是用政府給的水,但需要儲備容器。我奶奶家水箱就破裂了。”
同樣,緬甸的醫療體系也已到達極限,大量受傷人員給本已匱乏的醫療資源造成了空前的壓力。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表示,基礎設施的嚴重受損阻礙了國際上對緬甸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兼具公路和鐵路功能的阿瓦大橋也遭遇“骨牌式”垮塌,沉入伊洛瓦底江。這座連接曼德勒省與實皆省的地標性建筑是緬甸中部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曾因戰爭被毀,于1934年重建沿用至今。
在道路交通方面,緬甸最大城市仰光、首都內比都、曼德勒等地間的部分高速公路出現裂縫和路面變形,車輛無法正常行駛,造成嚴重的交通中斷。
此外,由于機場候機處天花板大片掉落,以及機場跑道嚴重受損,內比都和曼德勒國際機場已暫時關閉。據《緬甸今日報》報道,兩地機場的雷達系統均已停止運行。
破壞性為何強?
根據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3月29日的通報,這次強震已造成曼德勒地區1591棟房屋、60所學校、3座橋梁的坍塌。
從社交媒體上流出的照片和視頻來看,極震區一些高層建筑如紙牌般倒塌,活下來的人們努力在廢墟中搜尋著幸存者。
在地震專業術語中,極震區指的是震中附近振動最強烈,破壞最嚴重的地區。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分析指出,本次大地震的極震區包括實皆省東南部、曼德勒省中大部,以及內比都直轄區。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緯21.85度,東經95.95度,位于緬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南岸。
緬甸位于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邊界,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國家之一。這次地震發生在當地規模最大、活動性最強的實皆斷裂帶(Sagaing Fault)。破裂自北向南延伸,貫穿緬甸多個中心地區。20世紀以來,這個區域就已發生多次7級以上地震,最近一次7.5級以上大地震發生在1946年,距今已有70多年。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發布的地圖顯示,這次地震的震中距離最近的實皆市僅有16.1公里,而距離曼德勒市僅有17.2公里。
實皆地區位于緬甸西北部,人口超過500萬,83%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地震發生時,實皆地區一家大型醫院在短短幾秒內倒塌,許多病人和醫護人員被困在廢墟之下。
內比都直轄區,則是緬甸的行政首都。人口密集,是這些極震區的共同特點。
通常,處于活躍斷層線沿線的國家或地區,像美國加州和日本,往往都會制定嚴格的建筑基準法案。但由于長年政局動蕩,經濟發展滯后,緬甸的建筑質量難以保證,并缺乏足夠的預備能力與應急處理能力。
2023年,緬甸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即使曼德勒和內比都等城市經歷了快速城市化,但建筑質量和抗震性能并不容樂觀。
此外,因臨近江水而形成的沖積平原,也讓極震區的地基極易在地震荷載作用下發生土壤液化,從而喪失承載力,造成地表建筑的倒塌。
地震發生后,緬甸官方公布的傷亡數據迅速攀升。英國地質勘查研究所地震學家布賴恩·巴普蒂說:“當一場大地震發生在一個有100多萬人口的地區,其中許多人住在脆弱的建筑里,后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物理與氣候災害榮譽教授比爾·麥圭爾指出,這次地震可能是70多年來緬甸的大陸區域發生的最大地震,地震震級之大、震源之淺,大大增強其破壞性。目前已經發生了一次相當大的余震,預計還會有更多。這將導致一些脆弱的建筑物倒塌,并使救援人員的工作更具挑戰性。
緬甸氣象水文部門3月30日發布通告稱,截至當天上午,已累計報告25次余震,其中震級最高為7.5級,最低為2.8級。
美國地質學家菲尼克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預測,由于印度板塊持續擠壓緬甸地底的歐亞板塊,余震可能持續數月。
多重挑戰
3月至5月是緬甸的干旱季,也是當地一年三季中最為炎熱干燥的時候。
據《紐約時報》報道,在曼德勒總醫院的停車場,一排排頭部和手臂纏著繃帶的病人,頂著接近40℃的高溫,躺在擔架或紙板上,更多的人甚至只能躺在水泥地上。內比都最大的公立醫院也早已人滿為患,許多傷者只能在大街上接受治療。
干旱過后,這些受災區域會進入雨季,蟲害和瘧疾等熱帶高發病也是震后的一大挑戰。
近年來,緬甸政治動蕩和武裝沖突頻發,此次地震又對該國的基礎設施和民生造成雙重打擊,將進一步惡化地區形勢。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模型預測,緬甸的死亡人數預計將超過10000人,經濟損失可能高達數百億美元,可能超過該國202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3月30日報道,緬甸反軍政府武裝宣布,為了配合緬甸軍方開展地震救援工作,將實施為期兩周的部分停火。自當天起,緬甸人民防衛武裝(PDF)將在地震災區暫停進攻性軍事行動,僅保留防御性行動,并會在所控制的地區與聯合國和非政府組織合作,讓救援人員能安全展開救災工作,建立臨時救援和醫療營地。
自地震發生后緬甸政府請求國際援助以來,國際社會迅速響應。緬甸周邊多國政府以及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紛紛表達慰問,并緊急協調救災援助。
(因受訪者要求,解言為化名)
作者:殷晨浠
編輯:徐方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