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曾言:“教育難,難就在回到常識。”
華東師大李政濤教授在《教育常識(第二版)》的序言中說:“之所以倡導教育常識,是因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痛心的教育,幾乎都與對常識的遺忘、對常識的違背和扭曲有著或明或暗的關聯。”“帶著嚴肅、認真和尊重的態度,找回和確立常識、傾聽和理解常識、再思并創造新的常識,成為我們時代教育的重大任務。”
今天,推薦李政濤教授在《教育常識(第二版)》中的50個常識,以期更多教育常識的“回歸”。
1. 每個人都是宇宙間的獨一無二
人的獨一無二,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
2. 人始終是未完成的
人就是這樣的存在:始終保持著未完成的狀態,總是帶著已成的可能性,走向新的可能性。這就是“終身教育”背后的人性常識。
3. 人只能自己去活著
有多少主動性,就有多少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喪失了主動性,就失去了更多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
4. 兒童的生長需要自有節律
教育的任務,就是承認“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都能吸收的,我們應考慮到每個階段的特殊興趣和需要”(皮亞杰),這是對兒童生長節律的必要尊重。
5. 人在表演和觀看中生長
人是在自我表演和觀看他人表演中生長和發展的。
6.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
教育雖然是與靈魂有關的事情,是對人的靈魂的教育,然而,它并不是通過雕刻來喚醒靈魂,而是以喚醒的方式完成對靈魂的雕刻。
7. 教育即“生命·實踐”
教育即“生命·實踐”,它是有意識、有目的且有計劃,以人的整體生命的生長和發展為對象的實踐,是針對生命的實踐。
8. 教育眼光即生長的眼光
歸根結底,教育眼光是一種轉化的眼光,它試圖把世間所有的現象,都轉化為促使兒童的生命從一個階段邁向另一個階段的生長資源。
9. 教育立場即學生立場
世界上的教育立場,有千千萬萬,“學生立場”,是教育的第一立場。或者說,教育的立場,就是學生立場。
10. 教育是需要悲憫、耐心和從容的事業
教育是一項慢的事業,因而是一項需要悲憫、耐心和從容的事業。
11. 教育是衡量好社會的尺度
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尤其需要一種教育的尺度來衡量,以此作為判斷當前社會發展狀態,包括對待教育發展問題局限性的基本標尺。
12. 教育幫助學生開掘幸福之源
不是有了知識才有力量,找到了知識得以產生的源泉,自己具有發現知識、捕捉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把自己變成知識的源泉,才是真正的力量。誰讓學生擁有了這種力量,誰就在自己的教育中,展現了教育的力量。
13.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教天地人事”,說的是教育的內容,教給學生有關天地萬物的真理和知識,人間之事背后的規范和道理。“育生命自覺”,闡明了教育的目的。
14. 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教育的限度,表現在教育并不必然帶來我們期望的健康主動的生命生長,過多的教育或者不適當的壞教育,有時反而是對生命的一種戕害。
15. 為每個孩子創造適合的教育
理想的教育,就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去尋找適合的道路,并且要幫助學生走出適合他的道路。
16. 好教育,是寬大、審慎和溫暖的教育
好的教育就是寬大、審慎、溫暖,能夠將教育的力量綿延至終生的教育。
17. 教育過程知識,是最核心的教育知識
誰懂得了教育過程,誰就真正懂得了教育。
18. 教育的過程是轉化的過程
教育的任務,就是把潛藏于不同學生生命中的可能性,通過教育轉化為現實可見的能力。
19. 教育在表演和觀看中展開
并非所有的教育行為都是一種表演,但是教育行為普遍具有表演性。
20. 教育內容要生活化
過去,書本是學生的全部世界;如今,全部生活世界是學生的書本。
21. 活化教育內容的方式是運用
“故欲得真實學問,必須在書本以外,就各人環境的接觸,或生活的需求,用種種方法,研究最適當的處理方法,這就是真實學問”(黃炎培,1985)。
22. 解讀教材需要三種眼光
成人眼光、教師眼光、學生眼光。
23. 挖掘教學內容的育人價值
教學的全部目的,就是為教學的獨特“育人價值”的挖掘和轉化而教。
24. 讀透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依據
讀懂了學生的實際狀態,教育教學就有了可靠的前提和依據。
25. 孩子的內心是一個宇宙
當我們把孩子內心視作一個宇宙時,有何教育的意義?它促使我們重新發現孩子的真實世界,重新認識教育者的使命。
26. 把兒童當兒童
兒童擁有創造他的世界的權利和能力,這也是成人不可剝奪的權利。
27. 學生是教育的目的
學生從目的變為手段和工具,這是教育最大的異化,也是最大的悲哀。
28. 學生是種子,不是石頭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開的花與最早開的花一樣美麗”(貝特西·羅杰斯)。
29. 學習是一種艱苦的勞作
學習絕不可能變成輕松的閑逛。也沒有任何一種“愉快教育”或者其他讓學生體驗學習快樂的做法,能夠改變學習是艱辛勞作的屬性。
30. 教師是創造者
教師的尊嚴和歡樂從哪里來?不在于學生的幸福,不在于任何人的同情、恩賜和贊美,而在于自身教育生涯中的創造。
31. 教師是熬煉教育智慧的人
教師的“熬煉”,指向的是教育智慧。
32. 在師生相互提升中實現教學相長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學記》)。
33. 學會享受教學
學會發現教學中每一個值得感動的瞬間,每一處可以享受的細節。這樣的教學,不僅充滿了歡樂,也必定具有滋養教師生命的價值。
34. 教師一句話,影響人一生
如果教師說出的一句話,能夠伴隨學生的一生,能夠影響、塑造和改變學生的一生,這是教師幸福的最高境界。
35. 教師最重要的學習能力是現場學習力
良好的現場學習能力表現為專注力、捕捉力和轉化力。
36. 做現實的教育理想主義者
在理解現實、尊重現實的同時,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又不會屈從于現實,不滿足于只是抱怨現實,而是以扎實的行動去努力改變這個并不美好的現實。
37. 用理論的方式表達經驗
當教師學會用理論的方式表達經驗,被理論表達后的經驗,不僅更加清晰、深刻,而且反過來會變成促進教師生長的力量。
38. 向名師學成長
從名師那里學什么?學習技巧和方法、學習他們賴以生長的思想和精神、學習名師成長的歷程。
39.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最理想的教育之愛,是有情感之愛作為基礎的理性之愛。這樣的愛,具有改變人和發展人的教育力量。
40. 教與學不可分割
教學不是“單邊推進”,而是“雙邊互動”的過程。
41. 教學在互動中生成
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的互動生成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面對課堂上不斷噴涌的資源,如何加以捕捉、利用、編織、重組、再造并有效地反饋給學生,考驗著教師的綜合素養。
42. 把課堂還給學生
既然教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互動生成的過程,課堂就不是屬于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共享、共有、共在的課堂。
43. 讓教學充滿生長的氣息
要讓課堂有生長感,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首先應當在教學設計中想清楚本堂課的三個問題:挑戰什么?突破什么?提升什么?
44. 好課是實實在在的課
好課,就是扎實(有意義)、充實(有效率)、豐實(有生成)、平實(常態的)和真實(有缺憾)的課。
45. 讓教學扎實的五大源泉
扎實從何而來?它有五大源泉,即清晰、細節、停頓、運用、寫練。
46. 把課堂變成課型
“真課型”應該是有學生立場和育人價值的課型,是有整體有結構的系列化課型。
47. 把教法變成學法
沒有包含“學法”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
48. 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方法
什么才叫“適合”:是否合適所教學科?是否適合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特點?是否適合教師個性?
49. 以結構化的方式教學
“學的結構”來自于并取決于“教的結構”,所以“教的結構”是關鍵,它與兩個問題有關:教什么結構?“教”自身有什么結構?
50. 教,是為了不教
當教師已經無需再“教”之時,學生已經進入了“生命自覺”的境界。
你認為呢?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校長內參整理摘錄自李政濤《教育常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有微改
圖片 | AI生成
編輯 | 皮皮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