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大多數人在順風順水,獲得成功的時候,很容易把平臺以及時勢的作用,當成自己的能力!
一旦離開了平臺或者形勢逆轉,就情況完全不對勁了!
在一個好的平臺,恰好跟上時勢的發展,這其實是一種運氣。
蔣介石此人非常愛離職,有自己生氣不干的,有被人逼迫的,他曾經針對自己三次下野以及復職,在敗退臺灣就任所謂的“總統”后,說過這一段話:
“我每一次復職時所預定的目標,亦無不如計完成。我在第一次復職以后,不到八個月的工夫,北伐即告成功。
第二次復職以后,雖然經過14年的長期奮斗,但終于促使日本投降,達到了我們雪恥復仇收復失地的目的。
現在是第三次復職了,這一次復職以后,我們革命的目標,是恢復中華民國,消滅共產國際……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完成我第三次復職的使命?!?/p>
一、第一次復職,借助了民眾要打倒軍閥的時勢
老蔣第一次下野是在1927年8月,因北伐期間與武漢國民政府的矛盾,以及清黨后的壓力,導致他辭去總司令職務,但同年12月復職,隨后他率軍北伐。
電影《大決戰之淮海戰役》中,針對這一次北伐,蔣介石說了一段非常經典的臺詞,至今讓網友反復回味,老蔣說道:
“二十年前,我從徐州踏上征途,開始了第二次北伐,中華秋海棠葉遂歸于一統。本黨本軍所到之處,民眾竭誠歡迎,真可謂占盡天時。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p>
老蔣的北伐確實成功了,這也是國民政府最大的功績,“中華秋海棠葉遂歸于一統”,中國在形式上實現了統一。
但當時的國民黨包括左派在內的力量,還有全國的所有工農群眾,都受軍閥之苦久矣,大家所有的敵人是共同的,就是打倒列強扶持下的軍閥。因此,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消滅軍閥,理所當然,老蔣的第二次北伐,本黨本軍所到之處,民眾自然竭誠歡迎。
老蔣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老蔣剛好在那個位置,做那個事情,換其他人也可以,并非真的是他軍事能力卓越。
二、第二次復職,借助了抗日聯合陣線的力量
老蔣第二次下野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東北后,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遭全國抨擊,于是,他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職,隨后,1932年1月28日,淞滬抗戰爆發后復職。
其后,幾經周轉,他終于真心抗日了,以最高領袖身份,喊出了“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的抗日宣召,組成了中華民族抗日聯合陣線。
最終正如老蔣所說:經過14年的長期奮斗,但終于促使日本投降,達到了我們雪恥復仇收復失地的目的。
但抗日為什么能贏?毛主席在《論持久戰》說得比較仔細了。老蔣雖然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抗日,但他的軍事指揮統籌能力實在不敢恭維,1944年抗日反攻結束,同盟國除開中國這片區域,其他地方都是大捷。國民黨不僅沒大捷,還來一個豫湘桂會戰大潰敗,100萬國軍竟在此次戰役中潰敗。
不僅僅如此,在抗戰勝利前一個月,國民黨連續丟失了18個縣城。1945年8月13日,國軍還丟了一個縣城。于是,我們看到了滑稽的一幕:在日軍的攻勢下,國軍節節敗退。突然,進攻的一方宣布投降,失敗的一方卻宣布了勝利。
可以說,老蔣之所以勝利,當然也有自己堅持努力的因素在內,但主要是抗日聯合陣線組合的力量,包括國內我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支持,還有國際上美國的支持,否則,老蔣的抗日勝利很懸!
三、第三次復職,蔣介石的革命目標恐怕永遠難實現
1949年1月21日,國民黨潰不成軍,蔣介石被迫辭去總統職務,第三次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以“李宗仁滯留美國、中樞無主”為由,在臺北宣布復職。
老蔣想著前兩次復職,他都可以干成功事情,于是,想當然地以為第三次復職也可以,才說出:“這一次復職以后,我們革命的目標,是恢復中華民國,消滅共產國際……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完成我第三次復職的使命。”
只是人生沒有永遠的運氣,老蔣也沒有自知之明,他已經沒有那個平臺,整個時勢都已經變了,按照他的個人能力,又怎么能實現他的革命目的呢?
中華民族的國運,在中國共產黨這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