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是收鮮花吃蛋糕的日子,我卻蜷在書房邊哭邊趕稿。
7歲的雙胞胎哥哥因為訂正錯字和我杠上了。他翻著書桌置物架一直嚷嚷“沒有田字本”,而我正被截稿日逼得焦頭爛額。
一句“媽媽找到了怎么辦”剛出口,孩子瞬間崩潰大哭。
我拽著想和他單獨溝通,外公卻沖出來護崽:“又打孩子!看看你當媽的樣子!”
老人顫抖的指責、孩子的哭嚎、未完成的稿子——這場三代人的情緒混戰,最終以我餓著肚子哭著交稿收場。
當“教育權”遭遇“護崽權”,三代人為何集體失控?
那本田字本分明躺在書架上,可兒子咬定“沒有”。我拽著哭鬧的他想進房間溝通,外公卻以為我要動戒尺。
老人像老母雞護崽般攔在中間,而我滿腹委屈:去年還奶聲奶氣喊媽媽的小團子,怎么剛上小學就成了“滾刀肉”?更可怕的是,連管教孩子的權利都要被剝奪了嗎?
我一直在反思,我錯了嗎?我沒錯呀,那我究竟該不該管孩子?還能不能管孩子?
這場風波,受傷的僅僅是我嗎?情緒失控的有孩子、有老人,難道就沒有我嗎?
顛覆認知!原來“壞脾氣”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這場沖突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的育兒困境:
- 效率至上的陷阱:我總把工作優先級放在孩子面前,催作業、趕進度,卻忽略了孩子的節奏。那天如果我能放下一會兒手上的工作,陪孩子一起找本子,或許就不會觸發他的焦慮。
- 恐懼的連鎖反應:孩子調皮搗蛋時,我曾用尺子打過手心,還自認為“無傷大雅”,沒傷著皮肉卻有懲戒的威懾力,卻忘記孩子被傷到“心”了,所以讓他對單獨相處產生了條件反射的恐懼。
- 代際沖突的根源:老一輩寵孩子,見不得孩子哭鬧,認為孩子頑皮點沒關系,不會耐心點教就是;而年輕父母又困于科學育兒的理論,認為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兩代人都在用錯誤的方式表達愛。
這場鬧劇讓我意識到:教育不是“管不管”,而是“如何管”。直到翻開K叔的《好孩子也有壞脾氣》,我才找到破局之道。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的時候,其實是非常渴望父母能夠讀懂他的情緒的。一旦他的情緒被理解,那么他就能很快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重新回到平靜的狀態。”
看到這句話時,我頓住了。舉例也特別生動:
“為什么我這么難過,媽媽還在批評我?”
“為什么我這么開心,但爸爸看上去卻在生氣?“
“為什么我已經這么努力了,爸爸媽媽還是對我不滿意?”
套用在我家哥哥當天的處境,他應該是在想:“為什么媽媽好久沒陪我了,為什么我找不到田字本她也不來幫我,為什么工作比我重要呢?”
但我沒有看到孩子的求救信號,只是沉浸在我事先立好的規矩中:“不要吵媽媽,媽媽有篇稿子需要交;自己寫作業、自己玩,我會過30分鐘檢查一次作業情況。”
孩子不是機器,是有血有肉的人, 不是按下番茄鐘就能啟動開關或停止運作,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難處。“家庭教育是不能用KPI(關鍵績效指標)進行跟蹤考核的。”
“家庭教育是有滯后性的”,每次巖漿爆發,我們只看到火焰,卻忽視了藏在冰山底層的熔巖。萬幸哭過鬧過之后,我開始反思自己。
從“戒尺媽媽”到“冰淇淋媽媽”的變形記
《好孩子也有壞脾氣》書中提到的“三腦理論”和“情緒運行”的四個步驟,我認認真真完成了這一章的作業,也復盤了這場風波。
刺激事件是:我在趕急稿,孩子聽寫錯誤,需要找田字本罰抄3遍,總說找不到直嚷嚷影響到了我的工作。
身體反應:我很生氣,覺得孩子沒認真找,想沖過去教訓他一頓。
情緒感受:生氣、傷心、委屈。
行動傾向(情緒腦):想把孩子拎到房間,用戒尺打手板心作為懲罰。
行動傾向(理智腦):發現孩子在經常放本子的地方確實沒有找到,幫助一起找田字本,在后面的一堆書中找到了被夾在書中的田字本。和孩子溝通:
- 正確尋求幫助,不是一直嚷嚷“找不到”,可以說“媽媽,我找了很久,平時經常放本子的地方沒找到,你可以不可以忙完幫我找找看。”
- 學會先自己解決問題。媽媽平時是怎么幫你們找本子,會在哪些地方找,你可以試試這樣找找看。
- 媽媽最近很忙,確實陪你們少了點,明天開始,你們寫作業的時候,媽媽不工作、改成在一邊看書好不好。你們玩的時候,需要媽媽參與,我也參與,好不好?
還別說,白天看了這本書,晚上我立馬按著實操試用,真有效!
這件事本來可以有另一種可能的事態走向的。之后,我打算有選擇地接急稿,就有時間從容處理了。
兩個孩子在用積木搭建什么東西,我好奇地湊過去問:“這搭的是什么呀?”
弟弟回答說:“這是我們建的山海關模型。”
哥哥試探性地說:“媽媽不喜歡這些的,不要說了。”
我立刻回應:“媽媽超喜歡的!快給我講講!”哥哥的眼睛都亮了,開始給我介紹他們的活動城門、士兵排序、烽火臺的引線,滔滔不絕講了半小時。原來,孩子要的不過是“被需要”的安全感。
當我用“理智腦”去指引我的行為時,事事都在向好向上發展。
孩子寫作業時,我看書休息學習;孩子晚上9點睡后,我再開電腦工作,安靜的環境,即使只有2小時的工作時間,效率也是杠杠的。
睡前我向哥哥道歉:“媽媽以前用尺子嚇到你了,對不起。以后我們約定“暫停角”,生氣時就去抱抱小熊好嗎?”
他鉆進我懷里:“媽媽,我那天是怕你又消失去工作……”這句話讓我淚如雨下——孩子的“壞脾氣”,不過是恐懼失去愛的吶喊。
昨晚弟弟突然說:“媽媽現在像化掉的冰淇淋。”哥哥補充:“對!軟軟的,還能粘住我們!”
我鼻子發酸,想到了書中提過的家庭教育的“345模型:遵循3個原則(讓孩子有歸屬感、讓孩子有價值感、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重視4類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家校關系、同伴關系),培養5種能力(情緒力、溝通力、自控力、學習力、成長力)。
家庭教育這門課不易學,但“越積極主動,愿意花時間去投入的父母,得到的成長收獲和蛻變就越大。”
結束語:真正的富足人生,是三代人的共同成長
K叔說:“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和孩子一起,實現富足人生。
所謂富足人生,就是我們在身體、智慧、情感、財富、人生意義5個維度都能達到豐富充盈的狀態。“
放下戒尺后我才發現:
外公的白發里藏著想彌補當年對我嚴苛的愛;
孩子的田字本上歪扭的字跡都是成長密碼;
而那個曾被KPI綁架的媽媽,終于學會用“345模型”熬煮親子關系的糖。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表達關愛的方式,首先應該是尊重,而不是改造。”
如果你也正經歷育兒戰爭,不妨翻開這本《好孩子也有壞脾氣》——它不僅是情緒急救手冊,更是三代人的和解之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