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懼衛星信號中斷?秘密在于這項領先美國的技術
在21世紀的全球化時代,時間已成為國與國之間的無聲競爭。毫米級誤差就可能在軍事和經濟活動中引發巨大損失。
美國《紐約時報》擔心地指出,衛星導航系統如同懸掛在空中的“脈搏”,其精準度直接影響著全球經濟運作。然而,美國似乎正在“時間競賽”中逐漸落后,而這場比賽的潛力贏家,將落到中國頭上。
(圖解:美國《紐約時報》提出問題,如果衛星信號被攻擊怎么辦?隨后其坦承,中國正在贏得這場時間賽)
1、這場時間賽,美國正在輸給中國
美國對衛星信號的依賴已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從智能手機導航到金融交易,無不依靠毫秒級別的精準定位。
有專家指出,時間精度的準確性成為許多領域發展的根基。無論是在衛星導航系統的應用中,還是在量子信息、地球科學、射電天文、高能天體物理、以及空間天氣等前沿學科的研究中,高精度的時間頻率信號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柱。
譬如說,在衛星導航中,哪怕是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測量誤差,都有可能導致長達300米的測距偏差。
換言之,衛星信號像紙上畫的通途,易受攻擊且脆弱不堪。對此,《紐約時報》發文稱,一旦衛星信號受到攻擊,該怎么辦?
不得不說的是,在中國身上,并沒有這一煩惱,理由很簡單,因為在打造替代衛星信號的“B計劃”時,中國不光攻克核心技術,還贏了美國一大步。
(圖解:中國版“B計劃”是衛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可精確測量時間,使得衛星信號更加穩定)
2、中國版“B計劃”是什么?
所謂“B計劃”,其實就是衛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
具體來說,該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主導,旨在通過光纖網絡提供更可靠的授時服務。
而授時中心背后是一段極具戰略眼光的科技藍圖。自“十三五”規劃以來,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被賦予了奠基性的角色,其規模之大、功能之全堪稱國際翹楚。
據悉,這個項目不僅是陜西省在建的唯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也是對中國在全球時間管理事業上強力一擊。
置身于此,我們看到了一幅讓人驚嘆的畫卷:通過2萬公里長的光纖交錯,時間信號穩定地覆蓋全國各個城市,從而確保不論是在金融市場交易,還是在交通網絡運行中,時間誤差都被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可想而知,對于一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來說,這種跨越式的技術進步標志著自主可控的新巔峰。更重要的是,這不僅可以增強衛星信號抗干擾能力,同時也是對未來科技主權的一種未雨綢繆。
(圖解: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其前身是“326”工程)
3、中國的領先,并非朝夕之功
美國人看著這種創新,難免感到忐忑。
也正因如此,《紐約時報》才會坦承,在這場看不見的“時間戰爭”中,中國正在用驚人的技術儲備和創新思維,一步步超越美國。
但其實,中國的計劃并非朝夕之功,而是經過多年戰略積累的結果。
事件最早可追溯到1966年,那是一個被歷史銘記的年代——國家為了“兩彈一星”的研發,在內陸啟動了代號為“326”的工程,這個工程便是中國授時中心的前身。
它見證了中國在極端條件下對時間掌控的最初嘗試,并埋下了未來無限可能的種子。幾十年來,中國的科學家們奮力拼搏,取得了一次次關鍵技術的“從0到1”的突破,使得時間掌控從依賴國外到完全自主。而這一切,鑄造了今天的輝煌。
數據顯示,我國衛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時間同步精度優于100皮秒,頻率穩定度達到E-19量級。
(圖解:美國將更多精力放在GPS身上,而俄烏沖突將衛星信號脆弱性暴露了出來)
4、中國牢牢守護住了“自己的時間”
那么,美國為何遲遲未能跟上步伐?
或許問題出在過于依賴既有的GPS技術上。曾幾何時,GPS就像“空氣”般重要,美國認為它是被全世界需要的。
但如今,面對俄烏沖突中衛星信號脆弱性的現實,美國開始意識到疏忽的代價。而中國則通過積極拓寬授時方式,有效規避了這種潛在的顛覆性風險。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在“時間”爭奪賽中的劣勢,不僅源自技術守成,更與戰略視野的局限有關。相較之下,中國的主動革新和實地應用,使其在全球定位和授時領域展示出極為強勁的競爭力。
可以說,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不僅是國計民生的重要保障,還展現出中國立足當下、布局未來的智慧和決心。如今,中國在時間掌控上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正在以穩步增長的形式體現出來,牢牢守護住了“自己的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