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L如何與醫生溝通,更受歡迎和信任?
撰文丨黃思宇
醫學聯絡官(MSL)將前沿醫學動態傳遞給臨床醫生,是藥企與醫生溝通不可或缺的橋梁。但許多藥企都感到困惑的是:醫生希望MSL以怎樣的方式拜訪?對MSL的專業度是否滿意?最希望MSL提供哪些信息?
為此,“醫學界醫米調研”對國內353名接受過MSL拜訪的醫生展開線上調研,將上述問題的分析結果收錄在《MSL醫學溝通醫生評價與需求調研報告》(下稱《報告》)。
3月18-20日,中國(蘇州)創新藥物醫學大會暨2025CMAC年會舉行。在“醫學事務:以認知突破、解評估之惑”論壇上,“醫學界”聯合創始人、總經理兼首席醫學官陳婕女士對《報告》作了精彩分享與解讀。
她指出,如今醫生的需求已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MSL也要從“信息傳遞者”升級為“醫學價值共創者”。
陳婕女士在2025CMAC年會上
線下拜訪不是最受歡迎的方式
本次調研覆蓋內科(呼吸內科、內分泌科、神經內科等)、外科、兒科、腫瘤與放療科等30余個院內科室,所有受訪者均為三甲醫院高級職稱(副主任醫師及以上)醫生,近半數醫生來自一線/新一線城市。
“調研的第一個問題就有出乎意料的結果。”陳婕在會上介紹,過去行業普遍認為線下面對面拜訪是最好的方式,但調研結果顯示,最受臨床醫生青睞的拜訪方式是微信消息(59%)和學術會議期間溝通(54%),之后才是線下面對面拜訪(50%)。可以看出,高效且不打斷正常工作的拜訪方式更受醫生歡迎。
另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是MSL與醫生之前的供需“錯配”。調研顯示,53%的醫生希望了解MSL所在公司的藥物,而提供這一信息的MSL僅占34%。
這讓陳婕回想起她曾經的經歷——詢問醫生,含有商業的內容是否會讓他們對平臺印象不佳,許多醫生認為并不會。還有部分醫生對高質量的商業內容表示贊賞,因為他們能夠從中獲得更精準的用藥指導等實用內容。
除了藥物信息,醫生們還期望通過MSL獲得診療指南/專家共識(64%)、臨床研究成果(58%)、藥物研發動態(50%)等,呈現出需求多元化、專業性強的特點。尤其是主任醫師,對藥物研發動態、學術活動邀請信息的需求更加強烈。
“這也啟示MSL不能只做單純的信息傳遞者,而要自我升級為醫學價值共創者。”陳婕指出,MSL的醫學專業度仍是獲得醫生信任的基石,MSL要不斷提升自己所提供醫學信息的深度與廣度。
值得注意的是,55%的醫生已通過MSL開展臨床研究合作,44%的醫生通過MSL開展過臨床研究外的其他醫學研究合作。在沒有通過MSL開展過醫學研究合作的醫生中,也有超過三成的醫生表達了一定的合作意愿。
不過,有36%的醫生認為,MSL協調研究資源的能力不足,這正是MSL競爭力提升的發力之處。陳婕強調,MSL要主動整合藥企資源,滿足醫生對學術進階的需求。
“如果MSL能有更多機會邀請醫生擔任分中心PI,增強其臨床研究參與感和學術影響力,一定能與醫生構建更深層次的關系。”陳婕舉例分析道。
令人欣喜的是,MSL所傳遞信息的客觀性和專業性得到多數醫生認可,為MSL同道注入一針“強心劑”。73%的醫生表示,MSL能夠相對全面客觀地介紹醫學信息;68%的醫生認為,MSL傳遞的醫學信息準確性和專業性高;60%的醫生稱,MSL為他們的臨床工作帶來了較多幫助。
隨著AI浪潮來襲,97%的醫生希望與MSL共同溝通AI工具應用,二線及以下城市醫生對此需求更加強烈。陳婕指出,AI不僅可以提升MSL與醫生溝通的效率(如在溝通前借助AI獲得醫學專業知識),也有望成為MSL提升自身競爭力、被醫生記住的一大亮點。
醫生的需求在變遷
調研也發現MSL在與醫生溝通時存在不足。43%的醫生認為,MSL存在重復傳遞相同信息的問題。還有部分醫生認為,MSL的醫學專業性、臨床需求洞察能力、研究資源協調能力等有待提升。
這實際上反映出,醫生的需求正在變遷。為了捕捉醫生群體在日常工作學習中的迫切需求與實際選擇,傳遞真實前沿的臨床聲音,“醫學界醫米調研”已連續三年發布《深度理解中國醫生》年度洞察合集,最新的《深度理解中國醫生2024》合集也已發布。(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獲得)
在2025CMAC年會“醫學洞見形成數字化模式”論壇上,陳婕結合2023年-2025年“醫學界醫米調研”的50余份報告,及大量“醫學界”平臺用戶行為數據,揭示了當下中國醫生正在“想什么”。
“不可否認,如今的醫生們正在經歷一場風浪。”陳婕指出,醫保控費、住院天數限制等因素給醫生執業帶來了更高要求,繁重的臨床、科研、帶教與行政任務,增加了醫生的工作負荷。
“但醫生們對此表示理解。他們選擇順應醫療時代的變化,積極進行自我升級,對前沿、循證、科研的追求更加強烈。中國醫生用行動證明,‘以患者為中心’從來不是一句空話。”陳婕說道。
陳婕女士分享《醫生需求在變遷:多維洞察助力藥企數字化實踐》
綜合“醫學界醫米調研”對腫瘤免疫治療、肺癌、乳腺癌、糖尿病等疾病診療現狀的調研可以發現,與基線相比,醫生對頭對頭研究證據的需求,對與企業開展臨床研究相關合作的需求,以及對參加科研培訓、國際大會動態、前沿研究數據等的需求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醫生們對新藥的關注度也在升級。”陳婕援引《醫生新藥認知情況調研》從2018年-2024年多年對比的數據指出,醫生對新藥的關注呈現出更早、更快、更全面的趨勢。他們關注的信息從國內獲批上市前移到I、II期臨床試驗,從指南推薦等級、臨床用藥經驗拓展到了臨床研究與真實世界研究數據。
臨床專業性升級也體現在對共病治療、早診早干預的追求上。“醫學界醫米調研”的多份報告顯示,腫瘤、心血管、神經、外科等科室醫生對共病的臨床關注度均大幅提升(提高幅度≥80%)。對于肺癌、乳腺癌、胃癌、慢阻肺病等多種疾病,醫生主動進行“早診早干預”的意愿都較高。
不過,調研也發現,醫生開展共病治療的支持不夠,包括患者依從性較差、缺少有效治療方案、合并癥控制困難等。早診早干預也面臨制約因素,如醫生工作量大、缺乏院內標準流程、治療方案有限等。
“這些不僅是醫療同道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未來醫藥企業同醫生溝通時的發力點。”陳婕總結指出,臨床醫生的需求在變,真實世界也在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做好系統中的變量,以更充分的準備與更完美的姿態順應變遷,與時代同行。
“醫學界健康科普”的創新數字化實踐
面對醫療環境變化與醫生需求變遷,“醫學界”作為全國領先的醫學信息與醫生服務平臺,已經開始創新數字化實踐的探索,健康科普業務就是代表之一。在2025CMAC年會“聆聽患者聲音:患者參與決策真實場景”論壇上,“醫學界”健康科普業務部副總經理劉一婷女士對此作了介紹。
劉一婷女士分享《從醫生到健康傳播者:科普IP的崛起與患者決策的變革》
“新趨勢下,醫學信息傳播的內在需求在升級。盡管醫生是科普的主體,但他們仍需要專業團隊和機構賦能,協同產生優質內容。結合各平臺的內容定位與發展趨勢,患者數字旅程的路徑上涌現出更多的健康科普機會和撬點。”劉一婷介紹道。
小紅書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用戶在大健康領域的搜索量較去年增長了87%,有關健康產品的推薦筆記更是激增了221%。2023年《抖音健康科普數據報告》顯示,每天平臺新增2.1萬個健康科普內容,有2億用戶從平臺上獲得相關內容,各類醫療視頻共收獲13.1億次收藏、30億次點贊。
實際上,對于不同社交媒體平臺,“醫學界”都制定了有針對性的科普傳播策略。“醫學界”還構建了從上市前到集采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科普教育方案,能夠結合處方藥的不同特性和傳播目的,實現廣域覆蓋、多科聯動、專科主導的科普傳播。
通過融動有志投身科普的公立醫院醫生群體,創作易于多渠道傳播的內容,普及健康知識,“醫學界”旨在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減少對醫療資源的不必要依賴,降低醫療成本,同時提高社會整體的健康水平。這與現代醫療健康的未來發展趨勢和價值醫療的理念不謀而合。
我們更期待的是,通過“健康科普”的推廣,深化醫療服務的內涵,不僅限于治療已出現的疾病,更擴展到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和疾病預防,為我們的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做科普就是在給社會‘接種疫苗’、預防‘信息流行病’。”劉一婷援引高福院士的話進行總結,“學術界有責任和義務做好科普工作,實現‘用科學武裝頭腦,用知識指揮行動’。”
獲得《深度理解中國醫生2024》合集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