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廟”是以前茅山地區的土話,也就是“趕廟會”。
不知是江南富庶,還是沾了好佛的皇帝梁武帝的光,以前,茅山地區的廟特別多。除了傳統的土地廟、關帝廟外,這里還有許多供奉各路神靈的廟宇,如供善司菩薩的善司廟、供東岳大帝的東岳廟、供祠山大帝的祠山廟、供真武大帝的真武廟——且逢廟必有會,大多在三月里,而且,方圓二三十里的會期絕不會重。
以前,茅山西鄉有個最大的廟:善司廟,于是,每年三月十三的善司廟會,對當地人來講,那可是一年當中盛大的節日。
過了二月二龍抬頭,當地人就扳著指頭數日子,巴望著“三月十三”了。等到會期臨近,氣氛就和平時不一樣了,廟場附近的家家戶戶都準備著接親戚來“上廟”。條件不好的人家,就是背債、砸鍋賣鐵也得硬撐著。首要的準備工作是上街打肉、買菜,拿出家中的一些咸貨去河邊清洗,于是,河埠頭上殺魚、洗菜的家庭主婦們就鬧成一片了;天還沒亮,一些小孩子們會被父母差使了去村里的公共磨房里去占磨,以便大人們能早點去磨米粉、蒸團子、打糕糕,“回送”給趕完廟會的親戚們臨走時帶著——而上門來趕廟會的親戚,多數是各家各戶的長輩,他們這天往往穿戴一新,那是他們進了三月門就籌劃好了的。
“上廟”最初始的活動就是去街上的廟里燒香。一大早,去進香的隊伍就出發了,最前面的一個壯漢打著五爪金龍大旗,旗桿是碗口粗的毛竹做的,后面四個精壯漢子抬著一尊木雕神像,也不知道這位尊神是誰,人們都叫它“屑浪子菩薩”,這神像頭上插著兩根野雞毛,一路上這野雞毛不住地搖晃、翻動——后面是位年長的胸前抱著刻有二龍搶珠的“萬歲牌”。再后就是十來個半大孩子手中晃著馬叉,那叉桿上的響牌嘩嘩地響著,還有放銃的、打鑼鼓的,一路蜂擁著朝廟上去,這叫“出社火”。快到廟門口的時候就要跑著、喊著,抬著“屑浪子菩薩”往廟門口沖,這叫“沖菩薩”,所以這菩薩只能是木雕的,不能是泥塑的。更有許多村民們跟在晃馬叉的后面“哦呵哦呵”地吶喊助威,全都拿出一副威武的架勢來。等燒完香,將大旗在廟中插好,人們都來到廟后的一排棚子里去吃飯。
親戚們來此“上廟”,是因為廟會上會唱“大戲”,大多是京戲,還會出演些“七字段”、揚州“小開口”等小戲。用臺板搭好的戲臺上擺著四五個大衣箱子。臺下等待看戲的人群黑壓壓的一片,許多人已等了兩三個小時了,人群里很多女眷們涂脂抹粉、打扮一新。大概九、十點鐘時大戲開鑼,慣常先演些武戲,如《走麥城》,演關老爺的馬童一出場連翻18個空心跟頭,人皆叫好;下一出《盜仙草》也很叫響,演白娘子的從摞著的五張八仙桌子上一個鯉魚打滾躍下來,很是叫采……
此時,一些不是戲迷的人,卻有了更美妙的打算。等看完了戲臺上翻跟頭的,戴胡子的演員出來,坐著唱上后,他們翻翻身上沉甸甸的口袋,尋思著去廟場上去買點吃的、玩的。
轉身,一條街邊出現了一大片吃食攤子,有油炸干子、炸糍粑、茯苓糕、軟香糕、沖沖糕、烏米飯,還有下餛飩、下面條的,更多的是炸麻團的,炸好的麻團二十個一串用細竹絲穿著,這是廟會上最傳統、銷售量最大的食品,從廟會回家的人往往手上都拿著一串。還有一排撐著白布棚的,那是四鄉八鄰的一些館子們來趕廟會的,賣的是些油雞、炒菜什么的。
最好玩的是廟門口,此時,老遠就傳來玩西洋景的人侉腔侉調的吆喝聲:“喂,過來看了,里面瞧了!”接著是“當、當”兩聲鑼聲。他面前是一個長方形的柜,正面柜板上有幾個“觀察孔”,花三分錢,就可以對著“觀察孔”看一整套畫片,其實那孔里是一面放大鏡,柜里有幾個小電燈泡,把畫片映得很亮,看起來很大。
廟的前殿里、南墻下,各有“押魚押蝦”“黃雀啄牌”等帶些賭博性質的攤子,人聲嘈雜,許多人都想試試手氣,結果卻在此花光了口袋里本就為數不多的鋼镚兒。
北街墻根下也圍了很多人,許多頑童在玩氣槍打靶;旁邊的一處攤子上,孩子們正忙著套圈,一塊錢買一把圈,如果套準了最中心那個,就是一套茶壺、茶杯,還帶茶盤的。緊挨著的是賣“耍貨”的,涂著五顏六色的泥娃娃、泥小狗、泥公雞,一吹就響。最多的是“茅山喇叭”,就是一個竹子做的哨子,安在一個木頭車的長圓形喇叭筒上,筒上涂著紅黃各種圖案,一吹聲音很粗很響。人們上廟回來除了買一串麻團以外,大多會買幾個“茅山喇叭”給孩子玩。那邊,還有個賣抖嗡(空竹)的,攤主是個漢子,戴著用舊禮帽剪成的鴨舌帽,他把一只雙響抖嗡抖得呼呼作響,上前一問,五元一只,很多人摸了下口袋,悻然而去。
西街上掛著一張布旗,上面畫了一個大大的紅牙幫骨,這就是包金牙的。布旗下,一個留著西裝頭又搽了油的男人,踩著吱吱轉著的機器,正在一些愛漂亮的姑娘、小伙子們張開的嘴里銼弄著,一些圍觀的人站在一旁嘁嘁喳喳、指指戳戳的。
街后的一片空場上,大有可玩。附近的農民們來趕廟會,除了看戲外,還有一樁正經事,就是要在廟會上買回些要用的農具家伙。三月十三的茅山大廟會上,從四處趕來賣“山貨”和鐵器家伙的很多,掃帚、叉把、鋤把、鍬柄、扁擔、篩子、窩折、蓑衣、斗篷、草帽等等,都是山里人弄來賣的,所以叫“山貨”。釘耙、鋤頭、鐵鍬、犁頭、犁耳等鐵器家具,很多是安徽北旺來的,鋼口好,農民們都喜歡。
照例,空場上,黃閃閃的“山貨”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一樣;鐵器家伙也一件件地摞得老高。顧客們就在這些攤子間擠來擠去,摸摸這,試試那,討價還價之聲響成一片;鐵匠們把鐵器敲得當當作響,清脆的響聲不絕于耳。此時正是上人的時候,人流摩肩接踵,絡繹不絕,要想從這兒穿過去真不容易。
轉來轉去間,時光漸晚,一些帶著孩子的人,就準備回家了。先給孩子買好了茅山喇叭,然后給孩子買了杯“荷蘭水”嘗鮮——“荷蘭水”就是用色素、糖精和了冷開水,裝在玻璃杯里,上面再蓋上一塊方塊玻璃,紅紅綠綠的很是引人;然后,大人孩子一起,坐在吃食攤上吃了些油炸干子、糍粑,又在餛飩擔子上吃了碗透鮮透鮮的、湯里放了很多味精的鮮肉餛飩。爾后,手上拎了一串麻團,領著嘴里吹著茅山喇叭蹦蹦跳跳的孩子回家了。
曾經的茅山廟會已然遠去,但那趕廟會時的誘惑,仍然還在當地人們的腦海里深深記憶。
來源:鎮江日報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