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1日,鎮江高麗山一處叫“韋崗”的 地方,建成了一座“韋崗戰斗勝利紀念碑”。
當時的鎮江市長高德正,邀請了江渭清、惠浴宇、管文蔚、沈達人這些曾經擔任過新四軍重要工作的老領導揭幕。
在《新四軍軍歌》聲中,圍罩著紀念碑底座的紅綢緩緩揭開。
陳毅元帥的《衛崗初戰》,和粟裕大將的《韋崗初勝》,被鐫刻在底座上。
陳毅《韋崗初戰》
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
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粟裕《韋崗初勝》
新編第四軍,先遣出江南。
韋崗斬土井,處女奏凱還。
陳毅元帥被稱之為“元帥詩人”,意思是十大元帥幾乎都寫過詩,寫得都還不錯,但公認寫詩最好的是陳毅。
《韋崗初戰》這首詩,是一首祝捷詩,讀后令人深切感受到當年新四軍抗日的艱難和勝利的喜悅。
這是一首公認的好詩,多年后,這首詩還入選過中學語文課本。
然后,就在創作完這首詩之后,陳毅元帥的詩歌開始出現了兩極分化。
距離戰場越近,元帥的詩就越好,文學價值就越高。
距離戰場遠了,詩歌的文學水平就不穩定了。
簡言之,陳毅詩歌的高低水平,取決于戰場的距離。
01
陳毅詩歌的巔峰,是《梅嶺三章》。
1934年8月,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戰場,陳毅親赴江西興國老營盤督戰。
一顆敵彈打過來,貫穿右胯,碎骨卡在腹腔,血流如注。
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蘇區紅軍開始長征。由于陳毅的腿上確實沒法移動,無奈之下,中央決定讓陳毅和項英留守蘇區,指揮未轉移的同志繼續反圍剿戰斗。
留下,就是九死一生。雖然如此,但陳毅毫無怨言,只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把蘇區醫院唯一的那臺X光機調過來,給自己拍個片子,把腿里的碎骨取出來。
他說,整天躺在床上,怎么指揮戰斗呢?
于是周恩來立即把已經打了包的X光機拆開緊急送過來,并安排好發電機,讓后方醫生給陳毅做了手術。
手術后的陳毅,和項英整編1.6萬留守部隊繼續戰斗,次年5月,中央蘇區全部失陷,國民黨軍用20余萬人的兵力拉網式排查。
當時,中央軍區參謀長龔楚在廣東樂昌被俘叛變,誘騙北山游擊隊員帶路,交通站長何長林中計暴露陳毅行蹤。
眼看叛徒就要帶兵摸過來了,千鈞一發之際,哨兵發現“紅軍戰士”軍裝下露出粵軍綁腿。
陳毅秘書宋生發急報:“龔楚眼神飄忽,腰間手槍未褪保險!”
陳毅當即焚毀文件,率部冒雨跳崖轉移。
跳崖是逃脫了,但腿傷又復發了,1936年冬,陳毅被國民黨五萬多軍隊重重包圍在贛粵交界的梅嶺山區。
陳毅右腿槍傷化膿,高燒不退,斷糧七日,戰士們嚼草根充饑,
很多次,國民黨的搜索隊都已經到了他的藏身的山洞附近,機槍掃射灌木,火油潑向枯草。
陳毅和警衛員張德勝感覺最后的時刻就要到了。
他突然文思泉涌,拿出油布包里的筆,在自己的衣底布片上寫起詩來: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這些詩句,寫在焦土味彌漫的巖洞里,寫在低矮冰冷的荊棘叢中,饑渴難耐,傷口腫痛發炎,反而讓陳毅的詩興勃發。
最危急時,他將詩稿交給張德勝:“我若犧牲,務必交給黨中央。告訴同志們,革命的火種滅不了!”
這些詩,真正就是就是“絕命詩”了。
寫完陳毅就想到英勇就義了。
就在這時,有了轉折。紅軍游擊隊千辛萬苦堅持到了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了。
國民黨部隊撤了圍,確認安全后,陳毅拄著木棍,走出山林。
五年后,陳毅在梅嶺寫的絕命詩在《新華日報》發表。看到“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如此精彩豪邁的詩句,郭沫若大受震撼,揮淚題跋:“此真鐵血凝成之詩史!”
可以說,《梅嶺三章》,蓋過了歷史上所有的戰爭題材詩歌。
02
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項英、陳毅奉命整編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組建新四軍。
組建后的新四軍,項英是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后改為東南局)書記兼任軍分會書記,陳毅任副書記兼職第一支隊司令員。
陳毅比項英小了3歲,更有闖勁,并且在重大問題上總與黨中央保持一致。
項英三年游擊戰依托山嶺,不看好平原。但陳毅很有戰略眼光,認為“東進北上”才能發展壯大。
前排右二粟裕,右三陳毅
1938年,新四軍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東進蘇南,新四軍第1、第2支隊開始了挺進茅山,創建蘇南抗日根據地的戰略進軍,為了解敵情,陳毅組建了先遣支隊,深入蘇南敵后進行戰略偵察。
先遣支隊由第1、第2、第3支隊抽調部分團以下干部和各支隊的偵察連組成,共400多人,第2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為司令員,第1支隊第1團政治主任鐘期光為政治部主任。
先遣支隊出發后,一邊進行偵查敵情,一邊肅清漢奸敵特,摧毀偽政權,幫助恢復地方政權。
在鎮江和句容的交界處,粟裕發現了一個叫“韋崗”的最佳伏擊點,果斷決定在這里伏擊日軍車隊。
6月17日晨,伏擊戰打響,半個小時結束,先遣支隊計斃敵15人,傷敵10余人,擊毀敵軍車4輛,繳獲短槍10余支、日鈔7000余元和手槍、軍刀以及車上全部物資。
韋崗伏擊戰是新四軍挺進江南敵后抗戰的第一仗,首戰告捷,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江南軍民的抗敵熱情,意義十分重大。
接到捷報后,陳毅司令員非常開心,作了一首七律:“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驚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此詩前兩句,后來在1977年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陳毅詩詞選集》時,改為“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
這首詩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但這首《韋崗初戰》之后,陳毅的詩歌水平開始有了起伏。
1938年10月,陳毅只帶著幾個警衛戰士,到長江附近,冒險去偵察敵情,最終將揚中作為發展基地。
到了1939年初,新四軍一舉攻克揚中,奪下了這個重要的“江中跳板”。
他非常高興,一下子寫了三首捷報詩:
其一、《長江跳板》:“滔滔江水向東流,北渡如何得自由?立足揚中無限好,賈團狡猾不須憂。”
其二、《政治跳板》:“地利天時好,人和更不同。古今皆有訓,中外亦相通。北斗能高照,孤軍定落空。太平民主化,意義具雙重。”(注:揚中古稱太平洲)
其三、《知己知彼》:“長江跳板穩如山,眾寡懸殊不等閑。自古能兵懷遠略,迄今善戰更高瞻。遵循馬列無窮力,依靠人民哪畏艱。滅敵反頑聯二李,老三老二又何難。”
這時候,陳毅的詩詞水平雖然大幅下降,但寫出來的東西也還行吧。
很快,收復江都后,第一支隊的規模由此不斷壯大。這時候,中共中央為新四軍確立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
此后,陳毅、粟裕開始越來越多的合作,新四軍繼續發展,人馬增多,地盤不斷擴大。
陳毅的詩歌水平,開始出現大幅度的下滑,比如1946年的《還鄉隊歌》:“......幸我跑得快,沒有攪在內。凡事求穩妥,你看對不對?”
進入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0月,中央把粟裕分給了陳毅,兩人搭檔,陳毅負責政工,粟裕負責軍事指揮。
在粟裕的指揮下,發起了魯南戰役,大獲全勝,殲敵5.3萬。
捷報傳來,陳毅開懷大笑,寫了一首捷報詩:
《魯南戰役》
快速部隊走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都成廢鐵堆。
從魯南戰役開始,粟裕成為了陳毅部隊的指揮員,打仗的事情再沒有讓陳毅煩過心,陳毅后來寫的詩歌,慢慢一言難盡了。
03
新中國成立之后,陳毅元帥依舊詩興常發。
1956年4月,《乘車過雪峰山》:“昆侖雪峰送我行,唐古雪峰笑相迎。唐古雪峰再相送,旭角雪峰又來迎。......”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陳毅元帥欣喜之下,寫了一首捷報詩
《火箭·詠原子彈》
你有原子彈,我有原子彈,大家都有彈,協議不放彈。
陳毅元帥認為應該把他覺得好的詩匯總一下,請詩詞大家的毛主席幫忙潤色一下,為匯集成詩冊做個準備。
毛主席看了詩稿后,回了陳毅一封信:
主席認為陳毅同志的詩寫的極好,但自己和陳毅一樣還沒入門,想潤色的話,可以去找劍英和董老。
從《梅嶺三章》的絕命詩,到《韋崗初戰》的捷報詩,再到《火箭》的和平詩。
艱苦歲月時期的文學感染力,確實要比和平歲月的震撼人心,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有機會,請你來鎮江的韋崗看一看:
這座不高的小山崗,像不像一個中國戰爭的分水嶺,
山的一面是悲壯的浴血烽火。
山的另一面是歡騰的走向勝利!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