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正式實施。這一天,原航天工業部207所工程師胡國華提交了我國第一件專利申請,標志著專利法為發明人筑起了一道保護圍墻。
四十年后,這道圍墻已延展成綿延萬里的長城——截至2024年底,中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75.6萬件,成為世界上首個突破400萬件的國家。數字背后,是創新力量的匯聚,更是專利法構建起的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有力見證。
2025年4月1日,在珠江之畔,一場由廣東省知識產權研究會等單位主辦的聚焦中國專利法發展歷程與未來走向的活動——“中國專利法實施40周年座談會”即將啟幕。
座談會將定向邀請政府、法院、企業、高校、院所、服務機構等領域的權威代表,代表們將用自身寶貴的見解和獨特的視角,圍繞專利法實施40年總結過往經驗,展望未來發展方向。這是一次對創新精神的集體致敬,一次對未來征程的莊嚴誓師。
專利法喚醒了沉睡的創新潛能,促進了我國知識產權事業蓬勃發展,在激勵創新創造、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我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不斷攀升,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年領先。眾多企業憑借專利技術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彰顯了中國創新的力量。
專利法的發展史,是一部立足國情、博采眾長的創新史。從最初借鑒國外專利制度的經驗,到后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專利制度體系,專利法在實施過程中積極回應形勢變化的新要求,前后進行了四次修訂。這四次修訂背后,是制度設計者對中國創新生態的深刻洞察,是專利法與時代進步的同頻共振。
科技的飛速發展不斷對傳統的專利保護制度提出了挑戰。2025年,人工智能技術爆發式增長,專利法也在面臨AI時代的新考驗。如何判斷AI生成內容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如何界定專利保護的范圍,如何更好地運用AI工具提高專利工作效率,都將是本次座談會的重要議題。
四十年間,無數人與專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個體命運與專利法的交織,編織成中國創新的基因圖譜。從創業企業的小小發明,到重大工程核心專利群;從險些夭折的實驗室成果,到改變行業格局的技術標準——每個故事都在訴說:專利法守護的不僅是冰冷的權利,更是滾燙的人生。在本次座談會中,我們也將傾聽到代表們頗具故事性的專利人生。
四十年前,我們駐足溪流,憧憬著遠方;
四十年后,我們佇立江河之畔,見證奔騰不息的水流,恰如時代創新的脈搏。
2025年4月1日,這場匯聚智慧和力量的座談會,將搭建一個高層次、多領域的交流平臺,讓各界精英能夠共同回顧專利法實施的光輝歷程,分享實踐經驗,剖析當前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進一步完善我國專利法律體系、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