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至今,已然 30 個春秋,有一件事始終在我心頭縈繞,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猶記得初為人師之時,學校學生所需的教輔資料皆由老師直接向書商征訂。那時,我們會與教輔資料的經銷商展開激烈的討價還價,軟磨硬泡,使出渾身解數,只為替學生爭取到最為實惠的價格。就拿一本定價 100 元的高三總復習資料來說,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往往只需 30 多元便能為學生拿下。每當看到學生以如此低廉的價格獲得寶貴的學習資料,我們內心的喜悅簡直無法言表,那種滿足感甚至遠超自己逛街時以低價淘到超值衣服的快樂。
然而,后來發生的事卻讓這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家長向有關部門舉報,聲稱教輔資料的價格過于昂貴,并且懷疑部分老師在征訂資料的過程中私拿回扣,從中牟取私利,多收了學生的錢。此事一出,立刻引起了教體局的高度重視,隨即出臺了相關文件,明令嚴禁學校教師直接向書商征訂資料,規定所有資料的征訂必須遵循規范流程,即所有的教輔資料,只能通過新華書店進行征訂。
自走新華書店這一途徑之后,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首先,我們發現教輔資料的選擇范圍大幅變窄,老師失去了選擇資料的自主權。很多時候,我們只能被動接受新華書店發來的資料,毫無選擇的余地。有時,新華書店提供的資料與我們學生的實際學情嚴重不匹配,根本無法直接用于教學。無奈之下,老師只能親自組卷組題,然后自行印刷給學生使用。然而,令人無奈的是,征訂的資料不僅花費了錢財,最終卻毫無用處。
再談到教輔資料征訂的價格,原以為沒有了教師在中間吃回扣,教輔資料的價格理應大幅降低,讓學生受益更多。可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曾經兩三折就能輕松拿到的書,如今走新華書店的正規途徑之后,全部變為正價出售。原本只需二三十塊錢就能買到的書,現在學生至少得掏出八九十塊錢。
我始終想不明白,為何在沒有了教師可能存在的違規操作,征訂途徑也愈發規范的情況下,最終到達學生手中的書卻變得更加昂貴?這中間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現了差錯?是新華書店的運營成本過高?還是其他我們未曾知曉的因素在作祟?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究。
網友們對此議論紛紛:
“很簡單,原來的書籍雖說是教師直接與書商對接,雖然可能存在吃回扣但是選擇范圍大,誰都不敢亂抬價,現在統一新華書店相當于是壟斷了,壟斷經營自然價格會不一樣。”
“其實書商也得三折左右,其余的錢哪去了?教育局,教科院,校長,教導主任,你去問問就知道了!”
“只要程序合法,就是公平公正,就是合法,哪管權力與資源壟斷?這是當代的法制公平觀。”
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焦點,教輔資料作為教育的重要輔助工具,其價格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過去的教育資源分配模式或許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但如今在追求規范化的過程中,卻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在改革的道路上還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考量和調整策略?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往往不遺余力,可這種重視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被某些環節所利用,從而導致了教輔資料價格的不合理上漲?這一系列的疑問,都亟待我們去尋找答案,以保障學生能夠享受到優質且價格合理的教育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