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蓮蓬(自然之友垃圾減量項目主任)
“請問X鮮、X團那種裝蔬菜水果的塑料盒子哪里能回收?小區收廢品的不要。”
“我家每周從X咚、X象網購兩三次生鮮食品,攢了好多好多可降解袋和無紡布袋,都是干凈的,你們能拿去用嗎?”
“X馬、X姆網購的袋子都收錢了,一塊錢一個,我能不要袋子嗎?”
從去年開始,自然之友經常收到這類提問。新興的生鮮售賣平臺,在帶給大家美味食物和便捷服務的同時,也令不少消費者困惑于包裝問題:數量過多的包裝盒、付費使用的購物袋,大家既心疼荷包,又擔心塑料垃圾污染環境。
有什么辦法能幫助這些生鮮平臺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避免包裝垃圾泛濫呢?
今天是第三個“國際零廢物日”,呼吁通過減少廢物產生和促進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來實現零廢物目標?。自然之友征集了一些綠色消費者的合理化建議,讓我們來看看蓮蓬如何點評這些“減廢”腦洞吧。
*以下實施難度:為0.5星,為1星
01
把“僅限線上使用”的優惠券改成線上線下通用券
消費者說:
我家離門店很近,去店里購物很方便,但他家定期發給我很多僅限線上使用的會員滿減優惠券,摳門的我為了不浪費這些券,只能網購,每次要花一塊錢買袋子,真沒必要。
蓮蓬點評:
相較于線上配送,消費者線下購物可以自備購物袋,避免不必要的袋子消耗,減少配送成本,而且顧客逛著逛著可能又挑選計劃外的商品,對商家而言好處多多。因此,商家的優惠券應鼓勵線下消費,甚至線下比線上優惠更多才合理。
實施難度:0
02
到店自提應默認無需袋子
消費者說:
下單時選擇到店自提,系統強制收一塊錢買購物袋,但我完全可以自備袋子去提貨呀。
蓮蓬點評:
我去附近門店問了,營業員說,自提時如果不要袋子,可以現場退掉這一塊錢。這個規定還是合理的,但大部分顧客不知道可以退錢,平白多買了一個袋子。
其實完全可以反過來,系統默認不買袋子,商家使用循環袋/箱來分裝訂單貨品,顧客取貨時按需購買袋子即可。
實施難度:
03
購買4件以下商品時可選擇“無袋配送”
消費者說:
我買的東西少,配送員直接抱上樓交給我就行,節省一個袋子。
蓮蓬點評:
前提是,顧客必須保證能現場交接,否則散著放在家門口、前臺,丟了說不清楚,且部分食品有衛生隱患。
另外配送員很可能一次拎幾份訂單去送貨,如果碰巧都要求“無袋配送”,一個人抱不了那么多且容易搞混,配送難度、時間成本都會加大。
解決方案是采用可循環袋/箱。
實施難度:
04
顧客可選擇免費的“循環袋/箱” 配送
消費者說:
我不要求用新袋子送貨,生鮮平臺有沒有循環袋呢?
蓮蓬點評:
前提1,依然是顧客保證現場交接。如果未能交接,循環袋/箱留在顧客門口,配送員拍照后系統自動記錄,顧客須在規定時間內歸還循環袋/箱或請配送員下次上門時帶回,并繳納延時費。
前提2,商家須設置循環袋/箱的清潔流程并公示。
另外,現場交接會延長單筆配送時間,降低送貨效率,這也是商家需要綜合考量的。
實施難度:
05
蔬果包裝盒現場退盒
消費者說:
生鮮超市買不到不帶塑料盒的蔬菜水果,每買一件就要消耗一個盒子,太浪費了,我問營業員“能不能結賬后當場把蔬果掏出來、盒子還給你們重復使用”,營業員不同意,說顧客扔掉的塑料盒,他們既不能重新裝蔬果,也不會收集起來賣廢品,都直接當作其他垃圾丟棄了。
蓮蓬點評:
“凈菜”分裝盒的好處是“標準化”,不用稱重打價簽消耗連卷袋,也減少了顧客挑選散裝蔬果時捏掐撕揪造成的損耗。但壞處也很明顯:塑料用量大,且目前很多城市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體系尚不健全,盒子沒人愛要。
如果顧客買完蔬果立刻退盒,現場看起來盒子是干凈的,但商家很可能擔心衛生問題不敢重復使用。解決方案是,增設靠譜的清潔流程并公示。(我家這邊菜市場賣草莓的小販就愿意回收盒子,清洗晾干了重新使用。)
另外,要怎樣鼓勵顧客當場把盒子留下來呢?會員綠色積分?優惠券?
實施難度:
06
蔬果包裝盒采取“押金制”,促進回收
消費者說:
我在歐洲見到多種飲料瓶購買時包含了押金,喝完退瓶退錢,所以瓶子回收率很高。生鮮超市的盒子(包括裝蔬菜水果、面包蛋糕、熟食等)能不能也收取押金,過后憑盒子上的條碼和APP消費記錄來退盒呢?
蓮蓬點評:
中國也有押金制傳統,例如北京的燕京啤酒、北冰洋汽水,還有一些本地品牌的酸奶瓶牛奶瓶。塑料盒押金制目前還沒聽說,哪家生鮮平臺愿意領風氣之先試一試?
通過押金,可以大大提升包裝的回收率。商家即使不把盒子清潔后重復使用,也可以攢多了資源回收,因為“低值可回收物”只要數量夠多,是完全可以賣掉的。
實施難度:
07
商品不要過度包裝
消費者說:
每顆草莓、每根香蕉都單獨包裹,外面還有繁復的包裝盒,看起來很高檔,但是好浪費啊。簡裝一些不行嗎?
蓮蓬點評:
企業有責任督促供貨商簡化商品包裝,避免過度包裝造成的浪費。
很多過度包裝是因為并非本地生鮮,為了減少長途運輸的損耗,層數才越裹越多。建議商家擴大本地本季生鮮產品的比例,還能減少碳排放。
實施難度:
08
蛋糕不要配叉子勺子
消費者說:
我買蛋糕回去,自己家有叉子勺子(辦公室也有),蛋糕盒里“配套”的餐具毫無必要。
蓮蓬點評:
自制蛋糕建議不配送叉子勺子,門店可以貼張告示,讓有需要的顧客去前臺領取。用不了多久,對于“蛋糕不配叉勺”,大家就習以為常了。
自有品牌的酸奶可以參考此辦法,但需要更明顯的提示。
實施難度:
09
餐飲區禁止提供一次性餐具
消費者說:
我下班經常逛生鮮超市,順便吃晚飯,發現約三分之二的攤位提供一次性餐具,這違反了北京市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商家應該自糾自查。
蓮蓬點評: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餐飲經營者、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和旅館經營單位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勺子、洗漱用品等,并應當設置醒目提示標識。”
超市內部的餐飲區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餐館,但各攤位也屬于“餐飲經營者”,理應遵守此條例。
我觀察到,生鮮超市有一部分餐飲攤位提供的是陶瓷類的非一次性餐具,這很好,說明這里有清洗、消毒餐具的硬件條件,所以自糾自查督促整改并不是難事。另外除了一次性筷子、叉子、勺子,也應該把一次性碗、盤、杯子納入禁用范疇,以彰顯企業社會責任。
北京之外的地區,或許尚沒有類似的條例約束一次性餐具,不過我們希望各商家主動向高標準看齊。
實施難度:
蓮蓬的補充:
2008年國家“限塑令”就早已規定,“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線上平臺是近些年的新興零售模式,理應與傳統的線下零售場所一樣遵守國家限塑規定,因此 “配送購物袋收費”制度是合理合法的,各平臺均應執行,不應再無償提供袋子。
平臺也應想辦法改進配送模式,與消費者一起努力減少購物袋的使用。
以上建議來自于零廢棄公益聯盟的多位伙伴,以及自然之友的多位志愿者。這些 “減廢”腦洞也許并不成熟,其中一部分實施難度較大,但它們體現了消費者對生鮮平臺包裝浪費、廢棄物泛濫現象的關注和思考,反映了公眾“減廢”的積極意愿。
商家與消費者是市場消費中密切相關的兩端,“綠色消費”必須由二者協同打造。作為新興行業的代表,各大生鮮平臺除了應該遵守國家、地方的現有限塑法律,還有責任主動去應對新出現的浪費和污染等問題,多與消費者溝通交流,共同探索、打造低碳消費新模式,這是各品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SR)最直接的表現方式,也是比“買買買”更加值得倡導的生活方式。
互動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