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右手的月亮》的秘密:深度與詩意并存!
文/王世輝
邱紅根的詩歌令我著迷。老實說,寫詩這么多年,閱詩也無數,真正能以分行文字抓住我心的,為數并不太多,但邱紅根能,而且被我推崇到“第一人”的位置。我這樣說,當然包括了他這部詩集《右手的月亮》。
《右手的月亮》是邱紅根饋贈于我的。前不久,他在給我寄《江河文學》雜志的樣刊時,附帶著在信封里裝入了這部詩集。薄薄的一本冊子,從封面到封底都有著雪一樣潔白素雅的容顏。就是這樣一本冊子,我一讀,便再也放舍不下,而且明顯地感覺到,我心靈大面積的柔軟部分,都被它強烈地擊中了。品讀再三,愈積愈多的感念如骨梗喉,不吐不快,于是忍不住鋪紙掂筆,想寫點兒關于這部詩集的文字。
1、 邱紅根的詩歌建構于“日常”
我們所經歷的生活,大多屬于“日常”,但這日常的生活,恰恰是一座詩歌的富礦。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萃取,善于建構,則會表達而成就詩篇。邱紅根正是這樣的一位詩人,詩集《右手的月亮》中的大多篇什,也是他對日常生活進行建構而摘得的一枚枚碩果。
請看《放下》這首詩:
在荊門,萬畝藍莓產業園
像農民一樣摘藍莓,吃藍莓
我放下了斯文
在鄉下的幸福酒館
像梁山好漢一樣大碗喝酒
我放下了知識分子身份
在青林寨關公園風景區
我放下了虛偽的面孔和爾虞我詐
放下了昨日與同事的爭吵
可這么多的放下還不夠啊
多想永遠地像今天放浪形骸
任青林寨的小雨、微風清空自己
多想像眼前的這株小草
渺小、卑微,無關緊要
多想就此緊貼大地終老山林
詩歌所寫的,不過是極其平常的生活經歷,摘藍莓、吃藍莓,鄉下小酒館里大碗喝酒,游賞青林寨關公園風景區,親近一株卑微的小草,這些片斷,是瑣細的,也是極易被忽略的,倘若換了心如枯井微波不生的人,斷難激起思緒的浪花。但到了邱紅根的眼里、心里、另一世界里,就不一樣了,他以詩人的情思和體認方式,借助一個個小小截面,反觀自己的生活,頃刻間獲得了諸多體驗與感悟,為“放下了斯文”而欣喜,為“放下了知識分子身份”而輕松,為“放下了虛偽的面孔和爾虞我詐”、“昨日與同事的爭吵”而慶幸,為短暫的“放浪形骸”而使自己更加真實……于是,他萌生出一種近乎天真的想法,“多想像眼前的這株小草/渺小、卑微,無關緊要/多想就此緊貼大地終老山林”。這種情緒,頹廢嗎?不!這是詩人對生活重壓的抵抗,也是詩人對返璞歸真的強烈渴望。
再看詩集中的另一些詩篇。
在《認識》中,他寫“這么多的認識,仿佛是命定/都必須在這一天悄悄發生”,對“日常”的建構多么獨特;在《陰謀》中,他寫“拔地而起的樓房/擠疼天空的同時,/嚴重影響進入我家的風和陽光。/我在體內策劃著/一個小小的陰謀,/想阻止樓房的生長”,對“日常”的建構多么真實;在《簡單句》中,他寫“是愛讓我們變得如此直接;/愛讓我們放棄一切技巧”,對“日常”的建構多么深刻;在《刈麥》中,他寫“一個人彎下腰/一把鐮刀彎下腰/許多金黃的麥子躺下來”,對“日常”的建構多么詩意;在《打鳥記》中,他寫“在涂邱打鳥,對我這/目光短淺的城里人,/無疑是一種諷刺和嘲笑”,對“日常”的建構多么警策。
2、 邱紅根的筆觸貼近“身邊的自然”
大自然是一個無限遼闊而又無比龐巨的化境,不管是誰,貼近了它,融入了它,從身體到心靈都會悄然發生變化,化學反應一般,令你難以說“不”。然而,任誰都是一樣,受時間、精力、能力抑或各種客觀條件的拘囿,總是不能窮極自然之大,于是,貼近“身邊的自然”便成了智慧選擇與聰明舉動。邱紅根大抵也是如此,他在奮力向“身邊的自然”貼近的同時,也在讓氤氳著詩情的筆觸向其貼近。
請看組詩《情牽百里荒》中的《火杞果》一詩:
在百里荒你才能全方位大面積和它相遇
這種薔薇科的常綠灌木
果實、根、葉皆可入藥。性平,味甘、酸
春季開花,秋季結果。
假如在春天
它的花開放得很暴力。
一束束、一串串,那么有力地抱成團
仿佛攥緊的紅色拳頭,
仿佛隨時準備給你一拳。
詩人將遼闊的視域逐漸收攏,進而聚焦于百里荒這一獨特語境下的一種植物——火杞果,與它——確切地說,是它們——進行情感交流,然后,毫不費力地拾取到別具盎然意蘊的詩句:“一束束、一串串,那么有力地抱成團/仿佛攥緊的紅色拳頭,/仿佛隨時準備給你一拳。”這渾然天成的奇思,這妙手偶得的雋語,是“身邊的自然”對詩人的慷慨饋贈。讀著這樣的詩句,不難想見,此情此景下的此時此刻,詩人的身心何其愉悅!心靈被“紅色拳頭”擊中的瞬間,又是何其春光爛漫!
再看這組詩中的另一首《在百里荒看日出》:
我想把它按下去
等秋風收走冰涼的露水
等牛羊睜開惺忪的眼睛
等紅葉客棧穿花裙子的女人做完最后的夢
再讓它跳出來
詩雖短小,但精湛到了極致,詩情的濃郁也到了極致。詩人快筆勾勒,線條描狀,以曲折迂回的巧妙虛筆,瞬間成就了一幅供讀者充分想象和可以N次再創作的速寫。若非貼近“身邊的自然”,只在屋子里閉門造車,焉能撿拾到如此佳構?
讀者諸君,請允許我繼續展開篇幅,再品賞幾片詩人從“身邊的自然”中采擷的絢爛花瓣:比如,“我終究要回到俗世中去的/讀書,勞作和戀愛/披一副堅硬的臭皮囊/收起這顆放浪形骸宋朝的心”(《龍泉鋪留別》),抒寫著詩人對“身邊的自然”的眷眷依戀;比如,“我知道一開始你接受的就是/中國傳統的美學教育/其實和你一樣/我也從來就羞于向他人坦露心跡”(《含羞草》),彰顯著詩人對“身邊的自然”的心靈感應;比如,“常常用滿身的刺/堅守最后的道德防線。/我知道每次與你真理般的接近,/都只會讓我們彼此受傷”(《仙人掌》),記錄著詩人對“身邊的自然”的深刻反思;比如,“雖不懂鳥語,在月亮湖/我仿佛懂了它們的聒噪”(《聽鳥》),表達著詩人對“身邊的自然”的體認與融入……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