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持續突破的浪潮中,具身智能正從單點突破邁向產業協同,開啟生態化發展新階段。
3月29日至30日,2025中國具身智能大會(CEAI 2025)在北京成功召開。作為中國具身智能領域首個影響范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盛會。
本屆大會以“具身前沿、智領未來”為主題,匯聚國內頂尖學者、產業領袖及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討具身智能技術的前沿突破與產業落地路徑,為智能時代的人機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戰略升維,激發產學研用創新活力
具身智能,作為當下科技領域的一顆璀璨明星,正以獨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潛力,吸引著全球科研產業人員的目光。
行業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突破4800億元。隨著大模型端的技術突破,預計2031年具身智能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具身智能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這標志著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入新階段,具身智能已成為我國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競合的“關鍵領域”。
具身智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具身智能為行業理解人類智能的本質提供了新視角。從技術應用的角度來看,具身智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當前,具身智能已在交通出行、工業制造、健康養老等多個領域出現突破。
前沿賽道方興未艾,產業布局快馬加鞭,技術創新與時俱進。洞察到行業交流日益迫切,2025中國具身智能大會則提供了這樣一個展示成果、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頂級平臺。本次大會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AAI)主辦,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具身智能專委會、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聯合承辦。旨在進一步推動具身智能領域的研究和發展,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中國具身智能事業邁向新高度。
大會邀請了全球具身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分享行業最前沿的智慧和經驗。
其中包括:
國務院參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戴瓊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譚鐵牛,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王耀南,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于海斌,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孫富春,安徽大學校長孫長銀,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組工委主任、重慶師范大學校長王國胤,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馬利莊,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科技委主任王大軼等專家學者和重要嘉賓。大會還特別邀請了國內各領域專家、青年學者代表及企業研發負責人擔任論壇演講嘉賓。
成果匯聚,擘畫具身智能發展新藍圖
從具備環境感知與情感交互能力的腦機接口算法技術,到高精度水上水下運動捕捉的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學平臺,再到可交流對話且動作靈活的人形機器人、可自主重構形態的模塊化四足機器人、搭載工業級AI大模型的柔性協作機械臂……大會現場,行業頭部企業以“硬核科技”詮釋具身智能的無限可能。
開幕式上,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具身智能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國務院參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戴瓊海為為具身智能專業委員會授牌。
當前,具身智能正在蓬勃發展,技術演進下,有許多方向值得探索。開幕式上,大會程序主席、浙江大學楊易教授代表專委會發布了“具身智能十五大重點方向”和《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具身智能白皮書》。
此次發布的“具身智能十五大重點方向”是國內首次系統性地梳理具身智能技術的發展路線圖。楊易介紹,這份具身智能重點方向清單的形成,經歷了嚴謹評選,從26個候選方向中優中選優,最終確定了這“十五大重點方向”。
分別為:
多模態具身感知、具身自主學習、具身大模型、具身世界模型構建、具身操作、具身導航與路徑規劃、具身人機協同、群體具身智能、具身知識推理、具身智能仿真平臺、具身智能仿真到真實環境的遷移與泛化、具身智能安全、具身對話與交互、具身強化學習與自適應控制以及具身意識與情感。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具身智能白皮書》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具身智能專委會組織編寫,編寫專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20余家單位。白皮書解釋了具身智能的概念與內涵,關鍵技術、數據集和平臺,目前的行業應用,并且分析總結了具身智能未來的發展趨勢。
正如具身智能是典型的注重多學科交叉行業,本次參會企業不僅匯集了產業鏈基礎層的數據服務、軟硬件平臺企業,技術層的計算機視覺、類腦算法等技術層企業代表,還通過各類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充分展現了具身智能技術的落地成果。
此外,行業專家學者還圍繞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實踐和未來趨勢展開深入交流和探討。本次大會共組織20場專題論壇和圓桌對話,其中既包括“可信具身視覺計算”“具身智能體視覺語言導航”等基礎技術主題,也包括“具身大模型”“生成式AI與具身智能”“具身智能與持續學習”等交叉學科主題,還包括“汽車具身智能技術”“城市具身智能”等應用場景主題,構建了一個兼具高端性、國際化與全覆蓋的學術交流平臺。
生態共建,打造融合創新北京標桿
繼2024年首屆中國具身智能大會舉辦之后,2025年大會首次落地北京。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的創新生態,近年來,北京市加快貫徹落實國家“人工智能+”戰略,2024年7月發布了《北京市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2024—2025年)》,目前已成為引領全國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相關企業超過2400家,占全國近一半。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個高水平團隊在京集聚,研究基礎國內領先;積極打造良好營商環境,企業創新動力強勁;具有一批適合具身智能率先落地的應用場景,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中關村論壇、中國具身智能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動在京舉辦,國際交流活躍……北京在具身智能領域已經儲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積累了豐厚的先發優勢。
始終堅持前沿技術布局并且探索無人區,今年2月,北京市全國率先發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希望充分發揮當地具身智能領域創新資源優勢,加快實現具身智能領域高質量發展。同月,中關村具身智能創新產業園正式揭牌,作為全國首家具身智能產業園,已初步形成具身智能產業聚集發展態勢。
本次大會上,北京市相關負責人對《行動計劃》進行了詳細解讀,北京市將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具身智能創新策源地和產業發展增長極為主線,將創新驅動、平臺支撐、場景牽引、生態優化作為發展具身智能的突破點。到2027年,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場景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生態持續優化。
為了加速具身智能技術創新和產業賦能,去年年底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系統布局了5家具身智能領域的市級重點實驗室,以中國科學院、清華、北航、北工大、北交大作為創新基座,以國家電網等作為行業的應用賦能平臺,構建了集技術創新、場景落地、產業培育為一體的多維協作創新網絡。大會上,北京市正式激活北京具身智能協同創新矩陣,以矩陣為創新原點來加速構建具身智能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生態格局。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北京市正以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為引領,瞄準具身智能這一未來產業制高點,厚植創新沃土,激活發展動能。從測試實驗到產業實踐,從技術突破到生態共建,北京正以“首善標準”書寫人機共生的新時代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