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悼亡兒之歌》&《呂克特之歌》 #
卡拉揚&柏林愛樂樂團
有著“悲劇”之稱的馬勒《第六號交響曲》創作于二十世紀初,全長大約八十分鐘,一共由4個樂章組成。
雖然當時女兒誕生讓馬勒欣喜不已,然而這首交響曲的內容卻意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宿命與悲觀,管弦樂像是一層層厚重的烏云,見不到一絲陽光,但是馬勒的妻子認為,這是丈夫把所有情感都放進去的作品,更是直接來自馬勒的肺腑之言。
「第二及第三樂章演奏次序爭議」
在馬勒原先的構思之中,詼諧曲應該要放到第二樂章,而行板應該放在第三樂章,在1906年此曲出版時,順序是依此沒錯。然而不久后,馬勒就有別的想法,音樂的演出順序變為行板在第二樂章,而詼諧曲在第三樂章。
之后的指揮家在演出此曲時,大抵上依照「行板是第二樂章、詼諧曲是第三樂章」的順序;不過,1963年由國際馬勒協會出版的馬勒歷史批判全集中,主編拉茨(Erwin Ratz)認為「詼諧曲是第二樂章、行板是第三樂章」,并出版了校刊版總譜,雖然有所爭議,但是這之后的錄音,絕大部分指揮家都依照這個版本處理。
情況到了2003年又有變化,當時的國際馬勒協會副主席兼馬勒全集評論總主編庫比克(Reinhold Kubik)認為「行板是第二樂章、詼諧曲是第三樂章」才是馬勒的原意,而且他并沒有撤回這項安排。而有一些指揮家,包括阿巴多,也開始推廣這個想法。
現在,究竟那一種演奏次序才是真正馬勒的意思未有定論。
不過,現時留存的樂譜,包括馬勒全集,以及其他出版社的校訂版,均把諧謔曲定為第二樂章,而行版則為第三樂章。至于錄音版本方面,兩個版本均同時存在。
其中阿巴多及馬舒爾等的演繹方式為“行版-諧謔曲”;至于卡拉揚、伯恩斯坦、索爾蒂等則采用“諧謔曲-行版”的詮釋方式。
這張專輯收錄的是卡拉揚1977年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灌錄的“馬六”版本,獲《企鵝唱片指南》評鑒道:“卡拉揚對“馬六”的看法是一項突破,特別是在詮釋馬勒最為著名的行板樂章以及樂曲獨到的平衡上;第一樂章更是讓人感到新奇。DG錄音極好,動態寬廣而且沖擊力強。”
卡拉揚雖未被稱為馬勒專家,但他的馬勒錄音卻張張都精彩至極。他曾經說過:“馬勒《第六號交響曲》結尾是所有指揮行為中艱難的工作,更是最偉大的交響曲之一。”
卡拉揚在“馬六”的第三與第四樂章中,呈現出其他版本所發不出的絕美聲響,第三樂章中恬淡的美對照第四樂章所引出的悲痛,令人為之動容。他與柏林愛樂在詮釋上有著近乎完美的執行,整體的流暢性以及層次分明的效果,都值得聽者去探究。
另外,輯中還收錄有由德國女中音歌唱家克里絲塔·路德維希(Christa Ludwig)演唱,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灌錄于1974年的馬勒《悼亡兒之歌》以及《呂克特之歌》兩部作品。
【原裝進口】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
馬勒《第六交響曲》
(歐版2CD)
掃碼珍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