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汽車人》吳毓
借2025創新日,寶馬不動聲色地秀了一回肌肉。
回望過去五年,少有品牌能夠一次釋放如此多的創新技術,也很少有創新技術能如此契合品牌基因。
必須承認,這一回的“秀肌肉”并非無中生有,而是立足需求以創新驅動;亦非揠苗助長,而是立足當前以長遠權衡。
一切圍繞駕駛
2025創新日,當然離不開年初在CES上首秀的3D抬頭顯示、視平線全景顯示與向心中控時。但寶馬所列舉的不是芯片的品牌或代號,不是屏幕的尺寸或分辨率、不是HUD的面積或色彩,而是談人的需求與體驗,強調沉浸、安全、可靠與愉悅。
車速越快、人的視角越窄,能夠閱讀與理解的信息就越少。由此,寶馬創造了座艙“視覺錐”的概念,并據此提出駕駛信息三分:
距離道路最近的3D抬頭顯示要求“重要聚焦”,信息濃度極致精簡,只有速度與導航信息;
視平線全景顯示助力“眼不離路”,信息濃度略有提高,駕駛接管、來電信息都在這里,方便價值者一鍵操作;
距離道路最遠的BMW首創向心中控司職“全面探索”,不僅可以看到周邊路況,重設當前路徑,還能控制車輛與媒體娛樂……
一切圍繞駕駛,一切輔助駕駛,是寶馬的品牌哲學,也是BMW的產品實踐。
對于寶馬而言,智能座艙的交互界面,同樣是駕駛的一部分,同樣要以駕駛為中心。它們的協同聯動、精妙配合,就是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位置,為駕駛員提供正確的信息,并以此詮釋寶馬“眼不離路,手不離方向盤”的理念。
一切歸于駕駛
強調18000牛·米輪上扭矩與3個g的橫向加速度,寶馬不是為了炫耀強悍動力,而是要闡述“超級大腦”對駕駛樂趣的助力與掌控。
18000牛·米和3g是什么概念?礦山智能運載機器人“載山CarMo”在60噸負載下爬坡率可達35%,系統輸出約20000牛·米扭矩(傳遞輪上還有10%-20%的損耗);F1賽車以210公里/小時的速度通過S彎(鈴鹿賽道3號4號彎),車內側向力加速度約3g……
這就像現代戰機為追求極致機動而普遍采用靜不穩定設計,如J20不僅有后掠49度的超大鴨翼,還有全動雙垂尾(整個垂尾都是有效舵面),必須依靠數字飛控技術才能保障多控制面耦合與高操縱度靈敏。相比之下,機師憑借人力的蹬舵帶桿已是“石器時代”的傳說。
手有金剛(參數丨圖片)鉆,才攬瓷器活兒。寶馬敢說拿捏18000牛·米扭矩與3g橫向加速度,蓋因其有超過萬人的軟件團隊、有AI賦能軟件開發全流程,每日7.5萬個虛擬CPU、20萬次的軟件構建、并行處理1.4萬項軟件任務……
不要用愛好挑戰專業,普通人想達到F1車手的操控水平,只有開外掛加Buff。但借助“駕控超級大腦”,普通人也能如F1車手一般掌控極致性能,讓電動時代的駕駛體驗同樣可以馬力與駕趣兼得。
對于寶馬而言,車不是用來炫耀的玩具,更不是形成鄙視鏈的“武器”。它可以有高性能,但必須要提供相應的權衡、匹配駕駛者的能力。這是寶馬一貫的嚴謹務實,更是負責任企業對用戶應有的態度。
一切始于駕駛
紐伯格林最近很熱,似乎去過一次就有青銅護體,拍照發圈又能黃袍加身。
但少人知道,寶馬1936年就參賽Eifelrennen,賽道就在紐伯格林。嶄露頭角的BMW 328敞篷車亮相,由車手Ernst Henne駕駛一舉贏得2.0升組別的冠軍。1972年寶馬賽車有限公司(就是后來的BMW M)成立,同年就在紐博格林北環建立研發測試工作室,全年有20周時間進行賽道測試。
20.8公里的紐伯格林北環,高速彎道考驗車輛的轉向性能和懸掛穩定性,低速彎道測試車輛的操控性和扭矩輸出,長直道檢驗車輛的動力性能和最高車速;雨天時濕滑路面可以測試車輛的防滑系統和制動性能,而海拔變化還會影響發動機進氣能力和動力輸出……
過去的1/2個世紀中,寶馬公司內部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潛規則:凡是懸掛藍天白云的量產車,投產前都要去接受“綠色地獄”的磨練。
大家所公認BMW的操控卓越,就是源自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一切以人為本
今年兩會“工作報告”中40次提到“創新”,而“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的表述更是振奮人心。
如果今天談創新,仍然聚焦智能制造與新能源汽車,那么這樣的創新必然沒有未來,更不符合一家跨國企業的發展需要。
在寶馬的語境中,創新絕非技術的簡單堆砌,而是要以適合寶馬的方式為用戶創造價值。所以,才有視覺椎、超級大腦等前瞻理念與創新技術源源不斷地問世。
應該說,從來就沒有什么一步登天與馬到功成。所有的成就都離不開目標明確、腳踏實地與持續創新。
寶馬去紐伯格林北環不是打卡牌照,而是建立獨立的研發測試工作室,每年有20周時間在那里展開工作,測試-優化-再測試的loop,每年上演從不停歇。
寶馬談18000牛·米與3g的控制,底氣是過去50年的努力:從1978年裝備初代ABS到F系列裝備動態穩定控制DSC,從一體式底盤管理到自適應空氣懸架……今天更將動力控制與底盤控制二域合一、打造軟件協同的“駕控超級大腦”。
寶馬創新提出視覺錐概念同樣不是無根之水,既因為傳承百年的駕駛樂趣,更因為Skylab人機交互試驗研究中心對中國600萬寶馬用戶的入微洞察。
創新從來不是空中樓閣,但它可以讓駕控“靈魂起舞”。【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