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有愛
共創美好世界
科技助殘平行論壇
3月29日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
科技助殘平行論壇在北京舉行
本次論壇是中關村論壇
今年首設的殘疾人領域平行論壇
主題為
“科技有愛,共創美好世界”
來自產學研各界的中外科學家
圍繞人工智能、腦機接口、外骨骼機器人等
前沿技術創新
共同探討通過助殘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
助力殘疾人享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起來聽大咖怎么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吉訓明
“國家非常重視腦卒中防控,實施了腦卒中防治‘百萬減殘工程’。我們推動了中國‘中風識別’行動并全國試點,多地都因地制宜建立了卒中篩查與防控的系列模式;同時加強卒中中心建設,我們國家從患者呼救到開始溶栓,再到醫院救治的時間是41分鐘,比世界提出60分鐘的黃金轉移目標時間短。”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洪波
“腦機接口技術可以把大腦里的信號翻譯成穿戴設備能理解的控制命令,已幫助我們的三位四肢癱瘓的患者控制家電、輪椅、機械手等。我們研發的無線微創腦機接口被《自然》雜志預期為2025年世界值得關注的8項科學事件之一。”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
“我們開發口唇表情和動作超擬人數字人,探索用人工智能守護青少年與老人心理健康。我們與中國殘聯合作共建通用人工智能助殘聯合實驗室,鼓勵殘疾人參與科技創新全過程。針對AI公益計劃,我們已賦能3.3萬公益開發者,創造3.8萬無障礙應用。全國30多家科技助殘團隊在我們去年舉辦的‘AI助殘創意創新大賽’中脫穎而出,殘疾人在其中也成為‘創業英雄’。”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工程教授霍馬尹·卡澤羅尼
“我們希望能夠開發輕便、安裝簡單、續航能力強、帶居家步態行走訓練功能的外骨骼居家康復產品,能讓非專業人士參與使用,能應用于殘疾人的日常生活,推動殘疾人從康復中心向居家康復進行轉變,未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范式變革。”
瑞士巴塞爾大學醫學與科學學院教授博頓·羅斯卡
“我們探索把導光的傳感器注入到視網膜當中,幫助盲人恢復一些視覺活動。未來希望能幫助盲人識別人臉,恢復一定的閱讀能力。”
中國殘聯理事、中國盲人協會主席、世界盲人聯盟亞太區主席李慶忠
“現代科技深刻影響社會,提升視障群體福祉。醫學發展減少殘疾,白內障手術成效顯著,基因技術前景廣闊。信息科技讓視障人士生活更便利,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術帶來新機遇,期待智能終端、腦機接口、自動駕駛汽車等為視障人士創造更多可能。”
昌平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劉河生
“腦成像技術發展30多年,對腦殘疾應用意義重大。我國腦疾病致殘人數多,而現有康復手段有限。通過個性化腦功能成像,能了解大腦功能布局,助于理解疾病機理、開展有效治療,在帕金森病、腦卒中康復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療效,助力科技助殘。”
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武凱
“海淀區憑借豐富科技資源入選科技助殘重點聯系地區,政府在此扮演組織領導者、統籌推動者、示范引領者三重角色。未來有三大愿景:構建多元工作體系,打造創新策源地,建立長效機制,推動科技助殘穩步前行,讓科技成果惠及殘疾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和康復與再生醫學教授蘇尼爾·阿格拉沃爾
“過去 15 年研究發現,硬性外骨骼存在重(約20公斤,增加人體慣性)、關節排列難適配(人體關節運動軸線變化)、需契合運動學習理論且便于社區使用等挑戰。為此,我們設計纜索驅動外骨骼,該外骨骼不掉漆、無需與關節對齊,已廣泛用于腦癱兒童、中風成人及帕金森患者等,在康復領域蓬勃發展。”
奧托博克集團全球臨床研究和服務副總裁安德烈·哈恩博士
“奧托博克百年發展中持續創新、以人為本,以假肢、矯形器及服務助力殘疾人。經計算機化及臨床研究,提升假肢、矯形器等裝置效率。幫助殘疾人安全行走、減少跌倒風險,順利回歸生活工作。”
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周道民
“人工耳蝸利用腦機接口技術,針對聽障人士聽力毛細胞受損、無法實現神經電脈沖轉換的狀況,將聲音信號人為轉換為電脈沖,刺激大腦重建聽力。它是神經刺激產品中最成功的,形似蝸牛或豌豆,通過不同頻率電脈沖刺激,助聽障人士聽見聲音 。”
編輯:張雪飛
審核:張競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