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詩瑜)“沒有前沿技術的發展就不可能做成微創手術,這是一個科技為醫生賦能的時代。”3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主任、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唐佩福院士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醫療AI創新與發展論壇上表示,手術智能化的本質是范式的革新,“手術智能化希望實現的是復雜手術簡單化、簡單手術標準化、標準手術工程化”。
骨盆骨折作為創傷骨科中較為常見,同時以病死率高、致殘率高、手術難度較大為特點的骨折。過去很長時間,骨盆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是不得而為的選擇,但因出血量大、術后感染率高,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
唐佩福院士表示,過去,致傷暴力和手術損傷對于患者造成了生理結構和生理環境的雙重破壞,“看不見、對不準、不安全是彼時包括骨盆骨折在內的骨科治療技術最大的難題”。
3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唐佩福出席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主辦方供圖
骨科醫生最理想的骨折治療方法是什么?不用切開,骨折解剖復位,還能做到輻射小甚至無輻射……順著醫學發展的脈絡,唐佩福院士將理想的骨折治療總結為“微創、精準、安全”三個原則,是中西醫兩種方法的優勢融合,也即集不切開的西醫和接得準的中醫為一體。
從大切口的手術到微創手術,骨科治療逐漸走向了工程化、智能化的道路。論壇上,唐佩福提到因車禍導致嚴重骨盆骨折的患者李飛翔(化名),在完成脾臟、膀胱等多個臟器器官手術后,如果繼續按照傳統的開放手術進行5-6個小時的骨盆縫合手術,這對于極度虛弱的李飛翔來說,風險是極大的。
但唐佩福院士帶領團隊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創造了新的可能。監視屏幕上實時顯示著骨折復位的狀態,骨折復位器材順著預設的路徑精準解鎖,僅僅依靠比筷子粗的4個小洞,嵌入的4個螺釘就能精準地實現李飛翔骨盆的復位。而術后僅僅經過3個月的康復訓練,李飛翔就可以正常行走。
展望未來,唐佩福院士認為,未來的骨科治療或許能夠以智慧手術室為基礎,以手術床作為核心樞紐工具,實現模塊化搭建、智能化分析、精準化執行的微創骨科解決方案集群。
隨著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技術的發展,智慧骨科是一個不可阻擋、不可忽視的趨勢。唐佩福院士認為,要推動醫工融合,在政府的支持下,與產業界共創數智骨科未來,“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