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美俄單方面就烏克蘭問題達成協議的事情,幾乎攪得歐洲天翻地覆。強權政治的“經典再現”,也讓不少國家暗自害怕。而如今,吵了1個多月要防務自主的歐洲人,突然開始作死。要集結20萬大軍入烏,這要搞不好,中國人恐怕就要見證一段重要的歷史節點了。
綜合《參考消息》和“央視”的消息,美俄會談之后,相關共識帶來的地區沖突強度降溫并未實現。相反,因為歐盟國家的火上澆油,對抗進一步升級。布魯塞爾正在嘗試代替美國,提供對烏軍事援助任務。近期訪問烏克蘭的歐洲多國領導人已經許諾,會向烏克蘭提供至少150億歐元的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歐盟正在討論組建“快反部隊”,從情報、武器、資金和特種作戰等方面,全方位對烏克蘭提供支持。英國首相斯塔默甚至和來自20多個國家的高級軍事官員有過一場會議,討論安排部隊進入烏克蘭“維和”。并許諾,英國空軍愿意給予參與行動的地面部隊空中掩護。具體這支部隊應該是多大的規模,歐洲尚未決定。不過英媒《泰晤士報》則提到,有消息人士透露,大概是1萬的規模。當然,英國也有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斯塔默這是在“吹牛”,純粹政治作秀。
有一說一,歐洲人這一波搞的動靜,影響還是非常大的。我們就不去討論這件事情,究竟會不會落地。單純就這個“聲音”傳出來,就可能帶來2方面的直接影響。一方面來說,是刺激了俄烏沖突的延續。原本已經有點想放棄掙扎的澤連斯基,重新獲得了一批外部支持,必然又要“頭鐵”,繼續和俄羅斯耗下去。此前美俄達成的關于“不襲擊能源設施”的共識,恐怕要在這一波“頭鐵”里面化為烏有,和談之路遙遙無期。
而另一方面,歐洲主要幾個大國對烏克蘭的支持,核心源自于構建一個反俄的“戰后安全保障框架”,這就必定帶來一個現實矛盾,即歐洲需要保證烏克蘭的主權,確保有打著“維和”名義的歐洲聯軍入駐。而后者,恰恰是俄羅斯明確表明的“紅線”。當初就是因為烏克蘭想加入北約,俄羅斯要確保“緩沖區”,這才有了現在的俄烏沖突。你歐洲人現在又安排戰后駐軍,那這仗不是白打了?兩幫人根本談不到一塊去。
而且,很要命的是,歐洲很有可能為了所謂的“防務自主”,打腫臉充胖子,強行派遣一支部隊入烏,裝作“歐洲可以不需要美國”的樣子。但這就很可能升級成俄歐之間的矛盾升級,甚至是戰術打擊,尤其是基于明斯克協議的事情,俄歐已經很難有什么互信存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搞不好,中國人就很可能見證重大歷史節點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