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如初見桃花面,芭蕾姿秀天河盼。兩情相惜長相依,不慕繁華七夕戀。”
原創芭蕾舞劇《七夕》是遼寧芭蕾舞團出品、中法藝術家聯合打造的一部全新作品。唯新是舉,遼芭為這部新劇開創了團內的諸多“首次”——首次委約法國人馬探·西蒙·釃擔任編舞;首次特邀外國藝術家參與中國傳統題材舞劇創作;首次將德彪西、拉威爾、葉小鋼的作品創新融合,呈現東西方音樂對于浪漫的不同解讀,以此更好展現凄美的愛情主題。
《七夕》以中國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為原型,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視角重新演繹古老的中國愛情傳說。擔任該劇編導、編劇的法國人馬探·西蒙·釃說:“‘牛郎織女’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愛情故事,很有中國特色又極具世界性。我深入了解了中國文化,探索以芭蕾為載體講述這一傳統故事,獻上兩國藝術家共同打造的一封‘寫給中國的情書’。”
雖然《七夕》特別邀請了近10位外籍藝術家加入創作,但創排過程中外國藝術家的敬業和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尊重,把中國傳統美學的舞臺表現方式化作一種創作理念巧妙融合于整體視覺呈現之中,完成了舞蹈藝術交流史上的一次中西方文明互鑒。劇中更蘊含了中式美學的諸多關鍵詞。
七夕
中式美學關鍵詞:虛擬
虛擬性,是一個植根于中國傳統古典美學思想的重要特征。《七夕》既有芭蕾表演的個性,也有與中國傳統文化規律相通的共性。在《七夕》中,虛擬性表現在許多的方面,有時間的虛擬,如第一幕人間如畫一筆帶過,將更多的敘事留給了后面的戲劇沖突;有空間的虛擬,舞臺上各種時空的變換一方面更好的敘事,另一方面也給觀眾帶來視覺的沖擊。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高潮時刻,七夕時分,天河繁星點點,成千上萬的仙鵲擁翼而飛,化作一座晶瑩剔透的鵲橋,動作設計圍繞著本不存在的實景而展開,在最后“平湖秋月”樂曲中,我們感受到那種含蓄的、溫暖的,甚至還帶點悲涼意味,運用動作虛擬的表現形式,給演員以更大的創造自由,給觀眾以更大的想象空間,通過“賞形悟象”對舞臺上演員所傳遞出的動作信息,產生更強烈的真實感和情感共鳴,彰顯出我們民族自然觀和社會觀的智慧之光。
七夕
中式美學關鍵詞:虛擬
《七夕》追求一種大寫意的審美風格,在舞臺空間畫出有韻律的線條,顯示了飄渺空靈的神話情景的意境之美。通過不同的色調對比和靈活的舞臺調度,使其簡潔明快的造型貫穿于整部舞劇。舞美設計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形意結合,虛實交替,創造出一種中國式芭蕾的詩意表達,兩個小時的演出,給人以高級的藝術享受,具有視覺沖擊力和“共情力”的彰顯。劇中濃烈處淋漓盡致,凝練處洗盡鉛華,有一種獨特的蒼涼和美感。臺上舞者亦真亦幻,臺下觀者如癡如醉,恍然與世相忘。正所謂“理弦高堂而歡戚并用”,為七夕的夜空增添了幾許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絢麗色彩。
似中國水墨畫一般,舞臺的“留白”讓觀眾的目光進一步聚焦于舞者身上。現代與古典、東方與西方,文化彼此碰撞融合,成為一道風景。當舞臺底幕出現宇宙漩渦的圖形,也可以理解是一種“圓”的形態,擴大空間的觀念,也許還有很多其他的含義。這類視覺化呈現,所倡行的中國傳統美學觀“留白”之韻展露無遺,讓人感受到藝術以情感人、以趣動人的審美意緒。
七夕
中式美學關鍵詞:程式
戲曲在表達生活情節和人物性格時,在有限的舞臺時間和空間內,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某個方面,有時在表演上會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去展現人的力量和作用,從而更鮮明強調或提示了人物的心理現象、性格特征等。它是生活集中、生活再現的基礎和升華,它在表演中引導著觀眾對人物傾注感情,激發觀眾想象的空間。《七夕》中諸多高度抽象程式化的芭蕾表演,其空間伸縮,正是借助觀眾的想象完成的時空轉換,它與戲曲一樣都是時空的跨越和組合,落實到逼真的舞臺情景中,用傳統戲曲手段表達現代氣質。
當中國舞蹈創作很多人傾慕于向外看,可謂“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而外國編導卻認真地關注中國戲曲帶來的優勢基因,并以此來填充、豐富、襯托和強調用傳統戲曲手段來表達現代氣質。由此看來,《七夕》雖然精心設計演員的動作,但傳統的意蘊和綿密的情感濃度,還是為演員表演提供了充足空間,當西方編舞技法再次疊加為中國題材的芭蕾舞劇時,這些舞蹈程式化動作猶如詩歌,美輪美奐,兼具形象和抽象之美,精準地表達了這段傳奇的愛情故事。
七夕
中式美學關鍵詞:跳形
“跳形”乃傳統戲曲舞臺手法之一,是由演員裝扮成飛禽走獸的形狀舞蹈。其中“牛形”非常具有特點,大都走橫“八”字步,腳趾略向內橫,抬腳穩慢,落腳稍緩,上身前探。《七夕》中飾演“牛”的演員雙拳環舉,右腳勾平提起,繼而托天望月,恰似耕田勞作時伸懶腰。他的手姿多比作牛角狀,步法往往是高抬緩放,闊步雄渾,靜時穩如泰山,動時地震山搖。《七夕》中的“牛”不求其形似,而求其神似,在借鑒了戲曲程式化表演手段的同時,把它轉化成芭蕾舞的原始材料,在“四面八方”的注視之中,營造出“似與不似”的舞臺假定性意象,從而產生新的審美樣式。
作為中國民族芭蕾的一部探索之作,《七夕》昭示編導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現代性轉換的嘗試,也展現了較強的創造和創新能力,這種從中西方文明互鑒中去尋找靈感和創意資源,建構藝術作品精神內核的路徑,彰顯了中外藝術家合作對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景倍受青睞。對于中國民族芭蕾創作而言,這或許才是更為本質的收獲。
*本文節選自《中國藝術報》,原標題:鶴心天際舞蒼穹——從芭蕾舞劇《七夕》看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作者:金浩(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聯首批特約研究員、北京市文聯簽約評論家),部分內容有刪改。
興業銀行廣州分行·2025女性藝術節
遼寧芭蕾舞團芭蕾舞劇《七夕》
2025年4月22-23日(周二-三)19:30
廣州大劇院 歌劇廳
票價:100 180 280 380 480 680
時長:105分鐘(含15分鐘中場休息)
*每人一券, 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
*演出票一經售出,不退不換,敬請留意。
*因個人身高差異,A區1、2排座椅無階梯,二、三樓前排有欄桿,各樓層部分靠邊靠后區域/位置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視覺受限影響(含字幕),如有介意請謹慎選購。
識別二維碼選座購票
3月20日起,下單380及以上票檔,可享第二張半價。如需享此優惠,對應票檔請按偶倍張數下單。(不再疊加會員折扣)
本場演出適用指定優惠券,訂單提交頁面會默認使用,可與任意折扣疊加。(可在我的優惠券查看是否適用)
*本場演出不支持跨票價下單,敬請留意。
系列冠名:
演出團體:遼寧芭蕾舞團
遼寧芭蕾舞團成立于1980年,是中國著名的芭蕾舞團之一。
建團至今,共排演《天鵝湖》《睡美人》《仙女》等19部世界經典芭蕾舞劇且擁有多部作品的中國獨家版權。與國際芭蕾泰斗格里戈羅維奇聯合制作演出的《斯巴達克》《羅密歐與朱麗葉》填補了中國芭蕾史上的空白;與世紀舞者馬拉霍夫聯合編排了新版芭蕾舞劇《天鵝湖》,與帕特里克·德·巴納聯合創排了新古典芭蕾舞劇《巴黎圣母院》等。同時創排了《二泉映月》《末代皇帝》《七夕》等19部原創中國芭蕾舞劇。其中包括反映東北抗聯精神的《八女投江》,講述“孝悌忠信”民族楷模的《花木蘭》,以“鐵人精神”為核心講述一代石油工人家國情懷的《鐵人》等,屢獲文華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等國家級獎項。
近年來,憑借優秀的藝術生產能力和人才梯隊建設能力,以文化使者身份活躍在世界舞臺,國際巡演足跡遍布世界五大洲,多個作品入選中宣部“文化走出去”重點項目、中國服務示范案例、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等。
主創團隊:
出品人:劉忠和
總監制:王紀元
藝術總監:曲滋嬌
編導:Martin Chaix
編劇:張海君
作曲:葉小鋼/德彪西/拉威爾
舞美設計、視頻設計:Alain Lagarde
服裝設計:Aleksandar Noshpal
燈光設計:Tanja Rühl
編導助理:Eleanor Freeman
主要演員:
4月22日
織女:孫慧馨
牛郎:張海東
王母娘娘:喬麟雅
牛:武岳
4月23日
織女:李虔慧
牛郎:王占峰
王母娘娘:喬麟雅
牛:馬苗源
*具體演員陣容以現場為準
或許你還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