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地望
陶 靈
從地形與地貌的構成來說,長江三峽確有四個峽。
1985年,20歲的我第一次從家鄉云陽縣城坐船東下出川。因為酈道元的《三峽》給每一位讀者留下烙印,經過約193公里的三峽航道時,我一直在左右船舷和尾部甲板之間更換位置。我眼里的三峽并不全是高而險的山巖和絕壁,很多江段地形比較寬闊,打破了固有的“酈道元之三峽”的認知。比如出瞿塘峽后,巫山縣大溪鄉至巫山縣城這段就不是峽谷;湖北宜昌市三斗坪鎮這一段更寬闊,江面寬度超過了1公里。它的學名就叫“寬谷”。
謝時臣《云霞三峽軸》(中國國家博物館 藏)
后來我從眾多的資料中知道,長江三峽由峽與峽之間的寬谷組成,從上游至下游的排列次序為:瞿塘峽→大寧河寬谷→巫峽→香溪寬谷→西陵峽→廟南寬谷→西陵峽。
這豈不是有了兩個西陵峽?不正是“四”峽么?
郭沫若先生早就告訴我們有兩個西陵峽。1961年,他坐船經過三峽時曾作《過西陵峽(二首)》,詩前自注:“自秭歸至青灘為上峽,自石碑至南津關為下峽,中段較平衍,不足以峽名。”
1981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編、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的《三峽大觀》中,明確表述西陵峽“分東西兩段,中間為長約31公里的廟南(廟河至南沱)寬谷所分割”。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與長江航運管理局重慶分局聯合編寫的《長江三峽》里,把西陵峽也劃分為東段與西段。
三峽第一個峽是瞿塘峽,西起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長約7公里,是三峽中最短、最窄的峽。瞿塘峽曾名西陵峽、廣溪峽、瞿唐峽、巴峽、夔峽,按地處方位又稱西峽、上峽。其“西陵峽”之稱,與湖北境內西陵峽容易混淆,難怪杜甫也說“蜀江楚峽混殊名”。《三峽通志》載:“瞿者,大也;唐,水所聚也。又云瞿者,渠也,秋冬水落為瞿;唐者,塘也,春夏水溢為唐。”此為瞿塘峽名之由來。
出了瞿塘峽東口,大溪至巫山大寧河口為大寧河寬谷,長約27公里。巫峽西起大寧河口,東至湖北巴東縣官渡口鎮,全長約45公里。春秋戰國時期,巫山屬于楚國,巫峽曾名楚峽,按長度和地處方位又分別稱大峽、中峽。因起點和大部分峽谷在巫山境內而得名巫山峽,簡稱巫峽。
官渡口至秭歸縣香溪入江口為香溪寬谷,長約48公里。西起香溪口,東至秭歸廟河村這段是峽谷地貌,長約15公里,為西陵峽西段;廟河至宜昌南沱村之間約31公里的江段為廟南寬谷,長度位居三峽寬谷第二;南沱至宜昌南津關又是峽谷地貌,為西陵峽東段,長約20公里。西陵峽因宜昌西陵山而得名。
由此看來,比廟南寬谷長的香溪寬谷可分隔巫峽與西陵峽,比其短的大寧河寬谷能隔開巫峽與瞿塘峽,那么它何嘗不是把西陵峽分為了東、西兩段?其實以前秭歸、宜昌一帶的老百姓,特別是川江上的船工們,都把西陵峽分為兩個峽:稱西陵峽西段為歸州峽、秭歸峽,把西陵峽東段叫做宜昌峽。我讀過多本清末入川的外國人的游記,他們也習慣跟著這么稱呼。西陵峽東、西兩段加起來長約35公里,要比巫峽短10公里,在三峽中屈居第二。從真正意義上的峽谷地貌來說,巫峽是三峽中最長的峽,因而過去又稱其大峽。
歷史文獻與當代書本中并無“四峽”之提法,很多書本與資料上明確有四個峽的存在,也把它劃分成“東、西段”,但仍然只稱“三峽”。老子說:“三生萬物。”《說文》釋義:“三,天、地、人之道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三”被視為吉祥數字,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
我以為,“三峽”之名,不是地理認知的疏漏,而是文化基因的選擇,不在于數字的增減,在乎其山水形勝與人文精神之交融!
特別提示:“方志四川”已獲得成都日報轉載授權,未經原發媒體成都日報同意,請勿轉載!
來源:《成都日報》2025年3月18日第8版
作者:陶 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