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李冰導洛故地
鐘斯云 曾兮
車離都市的喧囂,野馬般駛在蜀西盆地的邊緣——什邡。突然萬仞群峰迎面而來,洛水從狹窄的山口奔涌而出,那左邊高岸、右邊深谷的地方,古時候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通,這重巖疊嶂間的埡口,喚作高景關,下邊波濤洶涌的江口,即古瀑口。當年古瀑口的地勢是關山險峻,怪石壘壘,什邡這邊為高景關,對岸是綿竹的云蓋山,兩座山峰對峙門戶,山內流出的江水,彎曲左流的叫洛水,繞山會合二水入通溪河的叫章水,都下注于瀑口。
瀑口未開鑿前,江水受阻,形成高峽出平湖的壯觀景象,谷口瀑水奔騰,吼聲震耳,水患連綿。當年,李冰在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不斷接到來自什邡的災情報告,于是帶人循巡水道,由廣漢溯江而上(他所走的這條河流又被稱作馬沿河),實地勘察瀑口后,制定出一套科學翔實的開山導洛治水方案。有關李冰導洛的最早記載,恐怕要數東晉常璩著《華陽國志·蜀志》稱:“冰又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經什邡(與)郫,別江會新都大渡(今金堂)……”在總結這一水利工程的作用時,該志又稱:“又有綿水出紫巖山,經綿竹入洛,東流過資中,會江陽(瀘州),皆灌溉稻田,膏潤稼穡,是以蜀人稱郫繁膏腴,綿洛為浸潤也?!痹诋斈甑墓牌倏?李冰帶領千千萬萬什邡、綿竹、廣漢等地的民工,頂風雨冒烈日燒巖劈石開山,在極其原始簡陋的施工條件下,經過幾個寒暑的奮戰,終于導洛成功,完成了他晚年的夕陽工程,在他治水造福于人類的功勞簿上,又添上了輝煌的一筆。鑿石疏通瀑口后,李冰又在瀑水下處開挖白鶴潭,然后審勢設平梁,建立洛口堰。千年以來,后人又在此基礎上建成上堰為朱堰,中分堰口為李堰,左分堰口為火燒堰,入綿竹地界。水流量什邡分七,綿竹分三,這科學的治理,化瀑水為生命水、幸福水,一直潤澤著“南畝千渠”,使什邡、綿竹等地成為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
站在高景關下,再看今日之古瀑口,早已是險關讓路,江水汩汩流淌,灌溉著一馬平川的蜀西平原。登上當年李冰治水的古戰場高景關,關隘已不復存在,只在關前的石壁上,發現一副對聯:“雄峙高景關,保障西偏半壁;分流古雒水,潤露南畝千渠。”下得山來,瀑口之左有大王廟(金相寺),是唐朝時為祭祀李冰而建的祠廟。在當時,由門額“大王廟”陽登山至后城山古寺,沿途均有寺廟,但都不及此廟朝拜者絡繹于途。至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鎣華山佛教昌盛之時,這里的香火才逐漸衰微下來。而在這個山頭,道教也發展起來,《道教輯要》記:“第三,后城山治,在漢州什邡縣,昔爰子然于此山上學仙得道”,道教祖師把這里劃成他的“二十八治(教區)”之一的名山勝景,也是有淵源的。1975年,在后城治古廟前還發現古墓一座,疑為李冰葬所,墓道用四方形和六方形石板砌成,挖開第一進坑,有陶碗、杯、燈臺等物。第二進為石門,繞以鐵鏈,上掛一把牛尾鎖,發現者就此為止沒有再進行發掘。
在大坪以東的層巒上,過去曾有碑亭一座,內列大小石碑二十多方,碑高七、八尺不等。清光緒十七年(1891),什邡縣和綿竹縣富紳段之富和黎正斗等人,曾向菩薩發愿要把沿途寺廟神像和石碑都匯集在后城治古廟,計劃此廟除祭祀川主李冰外,還要集道教佛教神像于一堂。又誰知在1910年間,毗鄰街子場的天主教徒鄭鼎山等人,帶來西方傳教士,于五升銀(大坪)一帶毀壞碑亭,運走石碑,遭此浩劫后,使可以考證李冰升仙臺的文物所存無幾。至今大坪上尚留有鄭氏墳塋,墓碑上還刻有“保羅”“瑪麗”等文字,可見民國之初,雖窮鄉僻壤,外來宗教卻早已滲入。
經過兩千多年歲月風雨洗刷及人為破壞,至今升仙臺遺址文物雖已蕩然無存,但有史書為證。《新唐書》記:“什邡,武德二年析雒置,有李冰祠山?!泵魅f歷年間曹學佺所著《蜀中名勝記》載:“什邡公慕化(治),上有升仙臺,為李冰飛升之所?!薄豆攀裼洝芬舱f:“李冰功配夏后(夏禹王),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章山后巖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為人們撥開層層迷霧,洗去滿頭霧水。根據眾多著名學者王家佑、李仲嶼、馮廣宏、羅開玉、徐式文先生的研究成果和史籍特別是《重修金相寺碑記》里的記載,以及國內外著名文史水利學家的有關著述論證和考察,后城山升仙臺被確認為李冰卒逝之地,而章山后巖有大冢的公慕治,則是李冰的真正葬所——
1991年,什邡市人民政府為弘揚李冰導洛治水、造福后代的不朽精神,使治水巨人魂靈有個永遠安息的地方供后人憑吊,也作為什邡的一大旅游景點,投入巨資,重建李冰陵園。歷時3年,陵園終于落成,開陵那天,時值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召開,陵區內張燈結彩,鑼鼓喧天,人海如潮,與會的水利部部長和日本、韓國、東南亞、歐美等國內外水利專家專程來賀。陵園占地360畝,位于章山原公慕治山間,北靠后城山,東接峰頂山,西連佛爺坪,南為神牛嶺,縱橫十多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4.9度,降雨量1160毫米,無霜期280天,終年氣候宜人,蒼松翠柏,花木掩映,林海生風成旅游勝地。這里通過公路、鐵路連通國內外,與川西北景區連成一氣。
拜謁李冰陵,來到山下沿中軸線仰望,山坡上如一條白龍從天而降的陵園通道,其吞云吐霧的氣勢和規模之宏大令人驚嘆不已!跨過佛爺溪和黑龍溪雙溪匯流之上三橋并列的大安橋,陵門前聳立著李冰高八米的巨型雕像,石像雄偉凜然,昂首佩劍,笑望遠方,與都江堰的造像氣質有相近之處,而手法又不盡相同。石像后巍峨的陵門建筑為秦漢風格,由張愛萍手書的“秦李冰葬所”作額,進門便是一千一百一十級神道石階,石階起始當中為盤龍巨陛,張牙舞爪的龍陛上建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面大冢巖壁上刻有“秦李冰葬所”“章山”等大字,繞東西石階而上,正面立有一塊“記功碑”,上面記有李冰陵重建始末。
站在祭壇前,回首向陵外的山口望去,只見連綿群峰如猛虎下山直奔李公湖。李公湖壩高40米,水面約五十畝,堤壩之中心建有一小亭,人可以沿湖邊而過,湖含“盛德在水”與“明鏡天地”之意境,山風乍起,波光粼粼,氣象萬千宛如龍潭仙景。登完一千一百級石階,便見陵墓,墓為圓形,直徑十米,高大青石墓碑上刻有“秦蜀郡守李冰之墓”,環墓序功墻為仿梁武祠浮雕,上面刻有“通濟二江”“勇斗江神”“馬沿西行”“開鑿鹽井”“導洛通山”“禮斗后城”“羽化飛升”“民仰忠魂”等十六幅李冰事跡圖,墓兩旁排立石獸,墓后立有“治水十四字訣碑”文:“深淘灘,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墓西側為星象臺,墓東為造型精美古樸的享殿和展物甚多的李冰功績陳列室。
山風拂過,湖面波光粼粼,仿佛在低聲訴說著千年前的故事。李冰的精神,如同這湖水一般,清澈明凈,映照著天地,也映照著后世人的心。他的功績不僅銘刻在石碑上,更銘刻在人們的心中。站在這里,不僅是在緬懷一位偉大的先賢,更是在傳承一種精神——為民謀福、勇于擔當的精神。這種精神,將如這青山綠水一般,永遠流傳,生生不息。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鐘斯云 曾 兮
供稿:什邡市地方志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