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紫霄大殿寶頂開啟,343件文物重見天日,揭秘千年歷史密碼…
3月27日,對于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而言,是意義非凡的一天。在紫霄大殿保護修繕工程現場,工作人員緩緩開啟了屋頂花脊正中央的寶頂,瞬間,343件藏匿其中的文物重見天日,這一發現迅速在考古界掀起波瀾,也吸引了公眾的目光。
此次寶頂內發現的文物種類豐富,包括歷代錢幣、金屬器物等。其中,一枚北宋崇寧通寶格外引人注目。它鑄造于北宋徽宗時期,歷經920年的歲月洗禮,依舊保存完好,靜靜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堪稱跨越時空的“歷史信使”,為研究古代貨幣演變和武當山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線索。
紫霄大殿的寶頂猶如一個神秘的“時空膠囊”。它整體呈葫蘆狀,通體由琉璃打造,共分四層,自上而下分別為醬褐色、明黃、孔雀藍及明黃色。在陽光的照耀下,琉璃寶頂折射出莊嚴華美的色彩。
據專家介紹,在古代,高等級建筑的寶頂放置象征“五金”“五谷”“五色線”等鎮物是一種傳統,這其中寄托著古人對國泰民安、建筑永固的美好祈愿。
此次寶頂開啟,就像打開了一本塵封已久的歷史之書,印證了古籍中“鎮物祈福”的記載,寶頂內清理出的銀元125枚、銅錢218枚,部分錢幣表面還附著絲線、谷物痕跡。
為了確保寶頂開啟工作萬無一失,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管理中心組建了一支豪華的跨學科專家團隊。成員包括故宮博物院的尚國華、王輝,以及湖北省文物專家王風竹、康予虎等。他們憑借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為文物的安全保駕護航,讓這一揭秘過程得以順利進行。
經專家組初步研究,這批錢幣的時間跨度極大,涵蓋宋、元、明、清多個朝代。除了珍貴的北宋崇寧通寶,清代龍洋、明代洪武通寶等錢幣也在其中。這些錢幣不僅是經濟流通的見證,更是研究古代貨幣流通體系和武當山宗教地位的實物資料。
此外,部分銀元表面刻有細微符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康予虎推測,這些符號或許與當時的地方鑄幣工藝或祈福儀式有關,不過還需要進一步的科技檢測才能揭開其中的謎團。
紫霄宮作為武當山“九宮”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歷史上經歷了多次修繕。此次保護工程不僅著眼于消除自然風化、人為損傷等問題,更注重挖掘建筑背后的文化內涵。按照計劃,所有文物在完成除塵、分類、研究等工作后,將于2025年修繕完工時重新被安放回寶頂,延續古人“藏寶于頂”的傳統智慧。
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寶頂文物是建筑與歷史的雙重瑰寶。未來,將借助數字化技術記錄文物信息,并策劃專題展覽,讓公眾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強大生命力。
紫霄宮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素有“云外清都”的美譽。其建筑布局巧妙,暗合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僅是皇家祭祀的重要場所,更是武當武術的重要發源地。此次寶頂秘藏的發現,無疑為這座千年宮觀增添了更為傳奇的色彩,也讓我們對武當山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