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六七歲以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隨叫隨到”。尤其上了小學以后,讓他寫作業(yè)、幫忙干個什么事兒,會顯得拖拖塌塌、慢吞吞的。
孩子寫作業(yè)時慢騰騰的,我問過他,“你為什么磨磨蹭蹭?”
有時候,孩子說:“不想做。”
有時候,孩子說:“我不會做。”
一開始聽孩子這么說,我還挺生氣的。這是他的作業(yè),他不想做誰做?再說作業(yè)不會做,不是可以問嗎?(情緒化時,不適合親子溝通)
因為這事兒跟孩子發(fā)過幾次脾氣以后,我發(fā)現(xiàn)這并不能讓孩子有什么直接的改變。
我開始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換一個方法跟孩子說:“如果你現(xiàn)在不想做作業(yè),你可以直接跟我說,我們先玩10分鐘,然后再做作業(yè)。”(選擇放權,增強孩子自主決策的體驗)
“如果你遇到不會的題可以先跳過,作業(yè)都做完了之后,媽媽和你一起思考這個問題。”(讓孩子知道,遇到問題不用怕,他不是一個人,而且辦法總比問題多)
開始時孩子對于我的變化還有點兒小心翼翼的,堅持一段時間以后,孩子才知道媽媽真的變了,慢慢的開始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個親子信任建立的過程)
當然在和孩子思考不會的題時,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自己講了兩三遍還是聽不懂就發(fā)脾氣。那樣也會讓孩子害怕,變得膽小。(別讓壞情緒摧毀還不穩(wěn)固的信任之橋)
顯然這樣和孩子好好說話的方式,更能夠影響孩子的行為。
另外在孩子出現(xiàn)拖沓情況的時候,我們也要觀察:
01 是不是作業(yè)太多了,讓孩子產(chǎn)生了很大的學習壓力。
這時候我們就要反思和觀察,如何給孩子的學習做一些精簡的工作。比如削減一些興趣班、輔導班,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支配時間。
02 削減“完美結果”帶來的結果導向。
在發(fā)現(xiàn)孩子做錯題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
“這么簡單的題還能錯?”
“類似的題不是剛講過嗎?怎么還錯?”
嚴厲的批評和質問下,很容易讓孩子因為沒有達到完美的結果而產(chǎn)生焦慮。而孩子也會因為害怕自己不能夠做出完美的結果,而在行動上產(chǎn)生拖延。
因此,我們應該多些溫柔的引導,讓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代替嚴厲的批評和指責。
03 反思養(yǎng)育過程中是否自己越了界限?
6~10歲的孩子,當他們面對父母的“控制時”,不敢直接的反抗,就會用消極的行為來“軟對抗”。
比方說當父母要求他們寫作業(yè),但他們想玩。因為害怕提出自己不想寫作業(yè),被批評。所以用行動上的消極來對抗父母,維護自我邊界。
04 和孩子的認知偏差。
為什么大人會抓緊時間做事情?
因為我們知道時間是自己的,我們所拖延的時間,都是在消耗自己做其他事情的時間。
但是這種認知,是大人在長期的經(jīng)歷中總結和體會出來的。
而孩子因為他對時間概念模糊,又很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更注重現(xiàn)在自己面對的事情,和此刻自己的感受。
因此,提高孩子的認知,比批評孩子更能夠有效解決問題。
05 溺愛下的孩子逐漸形成的依賴性。
對于溺愛家長的包辦行為,孩子逐漸形成過度依賴父母的心理。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做或者做不好時也沒有關系,因為有父母兜底。這也間接體現(xiàn)了孩子的責任感缺失。
所以,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課。
而面對生活上孩子拖拉,不愿意幫忙,我會采取先裝可憐,“媽媽好累呀,你能幫幫我嗎?”然后逐漸提升孩子的家庭責任認知。
孩子的成長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嘗試,而家長也需要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給予適時的引導和支持。管孩子并非是束縛孩子,而是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擁有走向獨立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