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浪潮下的確定性機遇。全球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中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老齡化進程尤為迅猛。數據顯示,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突破3億人,達到31031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02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6%。根據人口變化趨勢,未來一段時間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還將深化。
然而,老齡化絕非單純的“社會負擔”。正如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所言:“老齡化是挑戰,更是未被充分開發的商業藍海。”隨著第二波嬰兒潮(1962-1973年出生)人群步入退休,中國迎來了一批高學歷、高消費力、高數字化接受度的“新老年”。他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傳統老年群體的3倍以上,家庭總資產高達288萬億元,成為推動銀發經濟升級的核心力量。
下一個十年,銀發經濟將是中國最確定的風口之一。這不僅源于龐大的人口基數,更因為需求端的結構性變革——從“生存型養老”向“品質型享老”躍遷。如何抓住這一機遇?答案在于深刻理解需求分層、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的融合。
01、銀發經濟3.0:從生存保障到品質生活的跨越
1. 需求分層:銀發經濟的三大階段
銀發經濟并非單一市場,而是根據老年人生命周期和健康狀態分層的多元生態:
活力釋放期(50-65歲):追求延緩衰老、文化體驗與社會價值再造。例如,京滬“活力老人”年均出游3次,老年大學報名人數是招生名額的4倍,抖音銀發用戶日均使用時長129分鐘。
健康管理期(65-75歲):關注慢病防控、安全防護與精神陪伴。華為“家庭健康管家”整合12種智能設備數據,阿里“腦健康AI”篩查阿爾茨海默癥準確率達92%。
深度養老期(75歲+):需要醫療護理、尊嚴維護與臨終關懷。某智能“康復機械臂”可替代30%人工護理,服務成本降低40%。
2. 市場規模:從20萬億到35萬億的躍升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銀發經濟單列為國家戰略,國務院《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更明確提出培育百億級產業集群。
截至202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突破3.2億,占總人口22.3%。這個曾被低估的市場,正在經歷從"養老剛需"到"品質消費"的躍遷,2024年中國銀發經濟規模已突破8萬億元,預計2035年將達到35萬億元,35萬億市場規模中,國家力推!銀發經濟6大黃金賽道。
3. 銀發經濟:產業圖譜
銀發經濟主要圍繞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養老院養老三種基礎模式展開,由此衍生出養老設施、產品、服務等基礎領域,以及智慧養老、養老金融、老年文旅等個性化領域。這些領域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銀發經濟產業的完整生態圖譜。
02、如何在銀發經濟中分一杯羹?
·方向一:
老年助餐服務
解決“吃飯難”,政策補貼多
· 方向二:
適老化家居改造
居家養老的“安全剛需”
· 方向三:
社區便民服務
家門口的“養老管家”
· 方向四:
老年健康服務
慢性病管理的千億藍海
· 方向五:
老年文娛服務
精神需求催生新商機
· 方向六:
養老經紀服務
信息不對稱中的“撮合商機”
03、對企業的拓展策略啟示
對于企業而言,拓展銀發經濟市場需要深入了解老年人口的需求和消費特征,精準定位目標市場和客戶群體。以下是對企業的具體拓展策略啟示:
1. 精準定位市場需求
企業應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特征,精準定位目標市場。通過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掌握老年人的真實需求和偏好,為產品的研發和服務的提供提供有力支持。
2. 加強產品研發與創新
針對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企業應加大產品研發和創新力度。利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開發出更加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同時,注重產品的安全性和易用性,提高老年人的使用體驗。
3. 拓展多元化服務模式
企業應積極拓展多元化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務。例如,結合智能科技提供遠程醫療服務、在線購物服務等;通過線下門店提供面對面的咨詢、體驗等服務。通過多元化服務模式,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
4. 深化產業鏈合作與整合
銀發經濟涉及多個領域和產業鏈環節,企業應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與整合。通過產業鏈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整體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同時,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責編:張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