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貴州大山的孩子們,身穿融合苗繡、侗族繡、銀飾等多種少數(shù)民族非遺元素的服裝,走上中國國際時裝周的T臺。伴隨著清澈悠揚的民謠,云霧繚繞的梯田、錯落有致的吊腳樓、原汁原味的苗寨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濃濃的民族風情與時尚潮流碰撞,呈現(xiàn)了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盛宴,也讓無數(shù)觀眾感受到了原生態(tài)高級感的震撼: “這才是頂流中國美!”
大山的孩子走上國際T臺
這場驚艷的時裝秀出自楊春林之手,一位登上過各類國際時裝周、多次獲獎的新銳設(shè)計師,而大眾所熟知的是他的苗族名字——古阿新,寓意“勇敢”與“希望”。
阿新介紹:“在貴州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很多小朋友的服裝是媽媽花費數(shù)年繡成的,一針一線里都是愛。”
為了保護傳承這些民族服飾,今年2月,他和團隊發(fā)起了海選,挑選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純手工制作的服裝,參加中國國際時裝周。本著“誰的服裝最好看就挑誰去”的原則,阿新從2000多名候選人中,最終選出45個孩子。
這些被選中的孩子最小的只有5歲,最大的不過12歲。登臺前,他們沒有走出過大山,更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這次,他們自帶民族服裝,跨越1800多公里來到北京。
T臺上,孩子們的步伐稚嫩,舉手投足間盡顯質(zhì)樸與自豪。他們的盛裝繡著獨特的圖案,色彩斑斕,融合了苗繡、侗族繡、壯族背帶繡、蠟染等非遺元素,精致的銀飾在燈光下閃爍,滿是民族韻味。
孩子們的手里或是捧著臺江姊妹飯,或是提著丹寨鳥籠,籃子里裝著苗家血豆腐,背簍里盛著貴州苗藥,還有的挑著扁擔,一頭掛著鮮魚,一頭掛著折耳根……他們自信地向觀眾招手,展示著家鄉(xiāng)的風物。
設(shè)計師:“我只是一個搬運工”
T臺上展示的民族風情,也是阿新再熟悉不過的日常。阿新出生在一個古老的苗寨。記憶中,媽媽和外婆經(jīng)常在煤油燈下一起繡花,阿新就在旁邊靜靜地看,每次趕集賣掉繡花后,外婆都會獎勵他一根棒棒糖。
阿新很懷念那樣的時光。“每當媽媽和外婆深夜趕著繡花時,我就知道第二天要趕集了,很期待。”
長大后,阿新成了寨子里第一個考到省外的大學生,他穿著母親繡制的新衣服到西安求學。靠著媽媽繡花的微薄收入,阿新讀完了大學。
△阿新和媽媽
對于苗族刺繡,阿新有著深厚又獨特的感情,也深知那是不可替代的美,“我們的繡花那么漂亮,為什么不把它推廣出去呢?”
大學期間,阿新就開始售賣苗族服飾來減輕家里負擔。畢業(yè)后,他開了一家店鋪,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品牌,獨立設(shè)計圖案、加工制作苗族服飾。慢慢地,店鋪積累了不少人氣,很多顧客慕名前來,分店也開到了全國20多個城市。
不久后,阿新開始收到國際時裝周的邀請。以講述苗族故事為主線,配合大膽的刺繡設(shè)計,阿新前衛(wèi)又極具辨識度的風格得到了業(yè)界的認可,他也因此收獲了諸多獎項。
帶著這些民族服飾,阿新還走到了比利時、德國、法國、匈牙利等國家,登上了世界舞臺。他發(fā)現(xiàn),民族的才是最美的,這種美不需要翻譯。
而這種原生態(tài)的美,也是阿新無法設(shè)計出來的。“這是千年技藝的沉淀和老百姓智慧的凝集,我只是一個搬運工,把他們展示到更高的舞臺上。”
小山村里的大T臺
2024年3月,阿新帶著媽媽到北京參加中國國際時裝周,閑暇之余,他拍了一組和媽媽穿著苗族服飾,從貴州一路“跑”到北京的花絮視頻,在網(wǎng)上火爆出圈。這讓媽媽備受鼓舞:“我們的服裝這么受矚目,為什么不在村子里舉辦時裝秀,展示給大家看看?”
受到媽媽的啟發(fā),2024年7月,阿新以“村T”為名,為家鄉(xiāng)奉上了一場特別的公益時裝秀,邀請貴州所有少數(shù)民族的鄉(xiāng)親們來走秀。
“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們扛著廚具、農(nóng)具都上來走,小孩子也來走,一下子就轟動了。本來只計劃走三天,結(jié)果一周都沒有走完,還有很多人不斷報名參加。”“村T”就這樣誕生了。
田間地頭的村民、繡娘、孩童、銀發(fā)老人,走秀的“模特”不分地域、不分年齡、不分職業(yè)。他們身著苗族、侗族、瑤族等服飾,將非遺美食、農(nóng)耕工具搬上T臺,雖然臺步并不專業(yè),但用最質(zhì)樸的自信征服了觀眾。
原計劃舉辦到去年10月的時裝秀,不斷延期,直到現(xiàn)在仍未結(jié)束。如今,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民族風情園,每周五、六、日,一場場“村T”時裝秀吸引著當?shù)厝罕姾蛠碜匀珖鞯氐脑O(shè)計師、游客,伴隨著歡快的苗族蘆笙曲,民族文化與時尚潮流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這是傳承,更是托舉
貴州“村T”火出圈,山里的孩子們走上國際T臺,貴州的民族之美被全世界看見……阿新說,這是關(guān)于傳承的故事,又何嘗不是有關(guān)托舉的故事。
中國國際時裝周上,爺爺唱著民謠,用老木犁扛著孫女走上T臺的一幕,讓無數(shù)觀眾動容。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包括這名孫女在內(nèi)的六個孩子,因為家境困難拿不出路費,一度打算放棄這場時裝秀。為了讓孩子們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村民們自發(fā)籌集機票,把孩子們一個不落地送上T臺。
阿新說:“在貴州,長輩用背簍、扁擔背負孩童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場景。如果說扛起的農(nóng)具是生活的重擔,那么肩上的孩子就是傳承下去的希望。”
阿新設(shè)計的時裝秀,第一幕都是一位苗族的外婆繡著花、跟小朋友聊天的畫面。這是阿新對家鄉(xiāng)繡娘們的致敬——她們把愛和祝福,縫進密密匝匝的針腳里,繡出古老而美麗的圖案,代代沿襲。
當45個孩子表演結(jié)束,阿新安排孩子的媽媽們悄悄站上T臺。燈光亮起,孩子們回頭驚喜地發(fā)現(xiàn)媽媽站在身后,紛紛歡呼著,跑進媽媽的懷抱。這一幕,讓現(xiàn)場觀眾感動落淚。“正是媽媽們的辛勤付出,才讓孩子們在舞臺上綻放出自信快樂的光芒。”
“T臺上的媽媽們也寓意著我們的祖國。背靠強大的祖國,帶著文化根脈給予的滿滿自信,貴州‘村T’才會越辦越好,民族文化也一定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阿新說。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劉世康
審簽/明芳
監(jiān)制/喬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