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波音公司中標F47戰斗機之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出來捧場,說這個型號有雄厚基礎,波音和洛馬公司都開發過原型機,雖然沒有達到特朗普吹牛的五年,但也飛了幾百個小時。
從國外有關媒體發布的圖片來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原型機的確曾經公開亮相,它采用了無尾三角翼的布局和菱形的機頭,顯然是為了隱身和高速飛行而設計的。在前幾年的六代機競標期間,洛馬公司也的確把這個構型拿出來進行過宣傳,可是人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實際型號。
按照美國的軍工科研生產文化,絕大多數原型機,只要具備了爭奪軍方訂單的潛力,就會急不可待地公之于眾,以宣傳自己的概念是如何先進,進度是如何超前。他們要通過這樣的展示來先聲奪人,在競標當中獲取優勢。但無論是洛馬公司還是波音公司,他們的技術驗證機實機都沒有出現在媒體報道上。所以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所說的飛行了幾百小時,恐怕也要存疑。
人們甚至推測,這兩家公司是用現成的戰斗機平臺裝上某些驗證機的元素,進行了技術探索性質的飛行,這是航空科研的正常步驟。但特朗普用這種試飛來吹牛,倒也是與他好大喜功的人設相符合。
回顧美國空軍的戰斗機采購史,一個型號從驗證機開始,直到定型服役,大概要花多少時間呢?作為第三代主力戰斗機的F15,是在1962年提出,1972年首飛,1976年服役,歷時14年;四代機F22,是在1981年提出需求,1990年首飛,1997年服役,歷時16年;F35是在90年代初提出概念,到21世紀初戰勝波音公司的F32,2006年首飛。后來美國空軍修改了戰斗機劃代標準,F22和F35都被算作五代機了。也就是說一個型號從概念提出,到投入批量生產形成戰斗力,一般都要花十多年的時間。這還是軍事科研大國的一般情況,像印度這種國家,研制的光輝戰斗機40年仍然不能批量生產。
一般來說,大國空軍正式選型采購的戰斗機型號,都是由空軍裝備部門負專責,空軍領導決策層要直接介入。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所負責的項目,都是前沿性、探索性、概念性的,搞成了可以把有關技術應用到真實型號里,搞不成就當做是交學費了。就算某些樣機具有發展成為實戰型號的潛力,所花費的周期也要更長一些。
作戰型號并不是飛幾個起落,測一些參數就可以搞定的。它需要與作戰部隊、與飛行人員進行深度交互,反復征求作戰部隊意見,還要攜帶多種類型的武器裝備,測試在各種惡劣的環境和條件下執行任務的表現,不斷進行修改調試才能定型。在這個過程中,要消耗相當多的研制時間,越是重要的型號會越昂貴。這種昂貴不僅僅是各個利益集團要從中分肥,也有功能不斷增加、性能不斷優化的費用增加。特別是為了確保型號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要投入大量的資源,把飛機造得越來越完善,當然也就越來越貴了。
要想降低一款高端戰斗機的成本,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大批量生產,降低邊際成本,也就是把研制成本攤薄到每一架飛機上。造得越多、價格越低。但是美國空軍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出現過超千架的大訂單了,即使F35這種號稱會大批量生產的型號,空軍型到目前為止也僅僅訂購了幾百架。要想把F47的產量推到千架以上,只是特朗普的夢想罷了。即使能夠造出來,成本也將是一個承受不起的天文數字。
而隨著科學技術加速度更新迭代,再先進的戰斗機都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大規模的生產成千上萬架。特朗普希望F47是一款先進、強大又便宜的戰斗機,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便宜沒好貨,6代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成本都不可能比5代機低。我們從中方殲36與殲20共同試飛的圖像可以看出,殲36的尺寸要比殲20大得多,當然也就更昂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