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逛某乎時,看到有人提問“女人一旦心狠起來,可以到哪個地步?”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四川男孩喝百草枯“逼母回家”的故事。
2018年,來自四川宜賓的19歲小伙謝云濤,為了讓遠在海南打工的媽媽能夠回家,喝下兩口百草枯,合計約70毫升。
謝云濤想的是,自己是媽媽親生的,如果媽媽得知自己喝了農藥,不可能不管,這樣媽媽就會回家了。
喝了農藥后的謝云濤一個勁地給媽媽打電話,一開始一直沒能聯系上。
苦熬18天后,謝云濤跟媽媽通上電話。
但是媽媽表現得很冷漠:“我忙得很,有事嗎?”
謝云濤的媽媽袁某在得知兒子喝了農藥后,也并沒有要回家的意思。
就這樣,謝云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沒能等回媽媽。
不得不說,袁某能狠心到這一步,也實在令人咂舌。
袁某為何會如此狠心呢?
狠心的背后是逃避婚姻上的痛苦
真實原因,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去探究她這樣做的底層動機。
我們說,一個人不管做什么事,其行為動機,說到底,要么是追求快樂,要么是逃避痛苦。
袁某的所作所為,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逃避痛苦,逃避她跟謝云濤父親謝少奎婚姻上的痛苦。
謝少奎比袁某大九歲,而且還是村里有名的低保戶。
袁某打心里是瞧不上謝少奎的,但是她家條件也一樣不好,父母怕她嫁不出錢,所以同意讓她嫁給謝少奎。
結婚后,謝少奎外出打工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袁某則留守在家。
后來,謝少奎想要回家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
袁某不同意,她希望謝少奎好好在外面打工掙錢,補貼家用。
但是,謝少奎仍然堅持回家,結果他一回去,袁某就跑到海南打工去了。
袁某跟謝少奎的婚姻,對她來說是痛苦的,為了逃避這種痛苦,竟狠心到兒子喝農藥,也不愿回家。
謝云濤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也是源自于父母失敗的婚姻。
父母失敗的婚姻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英國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孩子與父母的早期互動模式,會形成一套穩定的情感聯結模板,即“依戀模式”。
這種模式會持續影響個體未來的人際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
如果說,父母的感情很好,能夠給予孩子更多關注,對孩子的需求很敏感;
回應也很及時,那么孩子就會形成,“他人可信賴,自我值得被愛”的核心信念。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建立穩定、互惠的親密關系。
反之,如果父母感情不好、婚姻很失敗,則可能導致孩子在親密關系中形成“焦慮型依戀”或者“回避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的孩子在長大后,往往會認為自己需要不斷努力,才能被愛。
如果說,你的另一半頻繁查崗,并且要求回消息要及時、害怕獨處,那么他(她)很可能就是屬于“焦慮型依戀”。
之所以會如此,根源在于童年時期,父母因為感情不好,情緒不穩定;
對孩子一會兒關心、一會兒冷漠,導致孩子認為自己要很努力,才能爭取到父母的愛。
“回避型依戀”的孩子在長大后,會認為依賴他人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必須獨立才能生存。
產生這種模式的根源在于,童年時期,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孩子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以此來避免產生痛苦。
孩子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父母既然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
那么就應該盡一些責任在孩子童年時期,給予更多的關愛,以便讓孩子能夠更健康地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