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方面曝光出與烏克蘭新的資源協議,這也讓美國對烏克蘭的資源掠奪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根據近期披露的協議草案,美國對烏克蘭礦產資源的控制權要求已遠超外界預期。協議不僅涵蓋石油、天然氣、稀土等所有礦產資源(包括未勘探礦藏),還要求烏克蘭將資源開采收入轉入由美國主導的基金——該基金董事會5人中3人為美方代表,且美方擁有“完全否決權”。
更關鍵的是,協議規定美國可“優先購買”開采資源,并有權將基金資金兌換為外幣轉移至境外,而烏克蘭需自行承擔開采成本。此外,美國將2022年以來的軍事和經濟援助視為對基金的“貢獻”,并要求烏克蘭全額償還這些援助及4%的年利息。面對這樣的霸王條款,據彭博社3月29日報道,烏克蘭要求美國修改新的地下資源協議,包括承諾增加美國投資。
顯然,烏克蘭方面是不同意美國推出的新協議,而他們之間存在爭議的焦點在于:
1. 主權讓渡與經濟殖民化:協議未設期限,修改條款需美國批準,意味著烏克蘭永久喪失資源自主權。
2. 安全保障缺失:盡管烏克蘭以資源換取援助,但協議未提及美國對烏安全承諾,加劇烏方對“被拋棄”的擔憂。
3. 入歐道路受阻:歐盟對成員國的經濟獨立性有嚴格要求,若協議簽署,烏克蘭可能因經濟主權喪失而被歐盟拒之門外。
那烏克蘭必然會選擇反擊,但澤連斯基也無異于是在玩“鋼絲繩外交”。面對美國步步緊逼,烏克蘭正試圖通過外交博弈爭取喘息空間。3月29日,烏方要求美國修改協議草案,并緊急與美國法律專家舉行視頻會議,重點質疑以下條款:
軍事援助“債務化”:澤連斯基多次強調,美國援助不應被視為需償還的債務,否則將導致烏克蘭財政崩潰。
資源收益分配不公:原協議要求烏方將資源收入全部轉入美國控制的基金,而新草案進一步要求美方優先提取利潤,烏方僅能在“償還債務”后獲得剩余部分。
歐盟兼容性風險:烏副總理斯維里登科警告,協議可能違反歐盟關于成員國經濟獨立的規定,要求美方調整條款以保留入歐可能性。
然而,澤連斯基的談判策略充滿矛盾:他一方面批評美國“不斷更改條款”,另一方面又表態“不希望美方認為烏方反對協議”,顯然試圖在不激怒美國的前提下爭取利益。這種“鋼絲繩外交”既反映了烏克蘭對美援助的依賴,也暴露了其戰略自主性的脆弱。那么澤連斯基在與美國的抗爭當中無論如何都是處于被動局面,只不過簽了這樣的協議,澤連連斯基將會背上出賣烏克蘭的罪名。
對于美國來說,我們自然都能看得明白,特朗普是一個商人,不想干賠本兒的買賣。拜登時期的美國為烏克蘭提供了太多的資金和武器,特朗普想要收回這些成本,又要拿烏克蘭的資產、礦產資源做抵押。與此同時,也可以打壓歐洲的一體化進程,畢竟烏克蘭無法加入歐盟,就會讓歐洲始終處于分裂與內斗當中,從而讓歐盟無法形成合力,只能選擇繼續抱緊美國大腿。
而更讓烏克蘭惱火的就在于,美國的新協議根本就沒有給烏克蘭做任何安全保障,尤其是烏克蘭心心念念的想要加入北約,我沒有在該協議當中有任何提及。對于烏克蘭來說,這無異于是一個極其嚴重的賣國條約,不僅僅換不來烏克蘭謀求加入北約、進入歐盟的夢想,而且還將烏克蘭的未來徹底斷送。你說澤連斯基能輕易同意這種霸王條款嗎?
那么問題就來了,烏克蘭能否扛住美國壓力呢?烏克蘭無非是面對三種可能的結局!當前局勢下,烏克蘭的談判空間極為有限:第一種. 妥協簽署:若美國以中斷援助施壓,烏克蘭可能被迫接受部分條款,但主權讓渡難以避免。
第二種,僵局持續:澤連斯基可能拖延談判,等待美國大選后政局變化,但風險在于特朗普可能進一步升級施壓手段。
第三種. 轉向歐盟求援:烏克蘭或嘗試爭取歐盟以“入盟承諾”為籌碼向美國施壓,但歐盟內部對烏支持已現疲態,成效存疑。
因此,烏克蘭的掙扎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強權政治下,小國往往不得不在“主權”與“生存”之間做出選擇。烏克蘭錯就錯在不該充當美國的棋子,沒想到美國會突然變卦,而自己卻成了這場戰爭最大的犧牲品。隨著美國拋出新的資源協議,這也意味著澤連斯基越是反抗,烏克蘭將失去的越多。烏克蘭已經注定了難以擺脫“棋子”的命運,這場協議博弈的結局,已經注定了烏克蘭沒有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