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碩士和博士們無一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畢業論文的籌備當中。眼下,已然是三月底的緊迫時刻,而提交論文盲審的截止日期就在四月份之前,這猶如一道高懸的警鐘,時刻在他們耳邊敲響。
如今,畢業的門檻可謂是節節攀升。曾經,盲審返回意見只需達到 70 分以上便能順利通過,然而時過境遷,當下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眾多高校,尤其是那些位列雙一流或者正朝著雙一流目標奮力邁進的高校,紛紛提高了標準,要求盲審成績達到 80 分以上。
就拿上海某所知名的 211 高校來說,據該校的碩士反映,今年他們普遍將盲審不得低于 80 分設定為盲審通過的標準。這一規定,可真是讓畢業生們叫苦不迭。為了能順利通過盲審,他們好些天都不曾合眼,夜以繼日地逐字逐句審視自己的論文,內心充滿了焦慮與恐懼,生怕因為一點點的疏漏而無法通過,導致畢業受阻。
要知道,有些外審專家在評審時極為嚴苛。哪怕只是錯了一個標點符號,他們便會指責學生不夠認真;看到一個錯別字,就斷言學生態度不端正。就拿去年來說,他們學校僅碩士論文外審不同意答辯的數量就達到了 13 個之多。如此情形,怎能不讓這一屆的畢業生們如臨大敵,以萬分緊張和認真的態度來對待論文盲審呢?
網友們針對這一現象展開了熱火朝天的議論。有的網友直言不諱:“不找自己原因,總想混文憑,我孩子去年博士 5 個盲審全是 90 多分。孩子從小上學,我就沒聽他抱怨過,也許從小三年級后,就放手讓他自由發揮,也不問成績的原因,考多少分,他告訴我,我就聽著。不管多少都是鼓勵的話,不告訴,我也不問。”這位網友以自身孩子的優秀經歷為例,強調了自身教育方式的成功以及孩子的積極進取,似乎在暗示那些抱怨畢業要求嚴格的學生缺乏內在的努力和自我要求。
還有網友情緒激動地質問:“說出這所學校名稱,很難嗎??不要總是憋著,忽悠誰呢?”其言辭中透露出對信息不透明的不滿和急切想要了解真相的渴望。
也有網友態度堅決地表示:“目前畢業率太高,畢業生糊的厲害,就應該嚴格,一個畢業論文都搞不定,還畢什么業?”這種觀點反映出對當下畢業生整體素質的擔憂,認為提高畢業要求是必要且合理的舉措。
過去,在學術成果方面的要求或許確實相對寬松。回首往昔,教育資源相對有限,社會對人才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要求也沒有如今這般嚴苛。然而,伴隨社會的不斷前行和進步,對人才質量的期望日益提升。如今,標準愈發嚴格,這無疑是教育進步的顯著體現。
競爭的態勢愈發激烈,高學歷人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校提高畢業要求,旨在讓學生在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后,能夠擁有更強大的競爭力,能夠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
但我們必須承認,這對于正處在畢業關鍵階段的學生們而言,毫無疑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他們不僅要面對學業上的高標準,還要承受心理上的重重負擔,如何在這樣的困境中突圍,是他們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
我國一直重視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有著深厚的期望和傳統。在現代社會,這種期望轉化為對學生更高的要求,期望他們能夠在學術上精益求精。然而,這也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在追求學術成就的過程中,忽視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