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國人對地震的感受最為深刻。
從當年的唐山大地震,到后來的汶川地震,今年西藏日喀則再次爆發地震,老百姓在自然災害面前總是那么渺小。
3月28日,緬甸爆發了一場里氏強度高達7.9級的淺表級地震,
地震來臨的一瞬間,房屋倒塌,滿目瘡痍,不少老百姓直接被壓倒,埋在廢墟中。
據不少現場華僑表示能夠聽到在廢墟底下華人發出的呼救聲。
此時此刻遠在國內的我們看到也是揪心不已。
在國內地震爆發時上限存在無數的隱患,即便救援人員和物資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到達現場,依舊存在不少的擔憂和恐慌。
更別說此次地震爆發的地域在國外的緬甸地區,據了解緬甸周圍地區老撾、柬埔寨、甚至就連云南地區都能明顯的感受到地震的波及。
根據報道統計此次緬甸爆發地震到目前為止死亡人數已超數千人,
波及老百姓人數還在不斷上漲,這其中還有不少華人華僑。
根據受災地區幸存者講述大量華人華僑聚集區也在此次地震波及范圍的中心點,
更明確表示大量中國人的受災位置聚集在三處左右分別是:新長城酒店、Winster酒店、sky villa小區。
地震爆發的準確時間在3月28日中午12:50,按理說這個時間大多數老百姓應處于休息狀態,誰都沒想到會突然爆發如此強度的地震。
根據專家表明此次地震爆發屬于淺表性地震,對地面破壞力非常大,也因此波及到大量老百姓。
此次地震爆發的震源離緬甸市區不遠,大家可以想象連中國云南地區都能感受到地震的波及,此次地震的強度造成的破壞性有多大!
對中國老百姓而言“地震”這兩個字實在是太熟悉,更是曾經為我們留下深刻的教訓和慘痛的記憶。
我們更清楚地震帶來的破壞性以及對老百姓的傷害,與此同時緬甸地區也迅速啟動震后救援方案。
同時專家給出答復地震爆發后會伴隨著多次余震,其中余震的強度很有可能造成建筑物二次坍塌,希望老百姓能夠注意自身安危。
地震對我們人類而言破壞性實在是強烈,能做到的也只不過是在災難爆發后的盡力救援。
誰都沒有想到這場地震來得如此突然,沒有任何準備。
相對于夜晚突然爆發的地震,午后時件造成的人員傷害相對較小。
畢竟夜晚大部分人都處于熟睡狀態,很難在地震爆發第一時間迅速反應和轉移。
此次地震對緬甸周圍地區造成不少影響,其中最令人揪心的就是我們遠在緬甸地區的華人華僑。
如今他們可以說是孤立無援,誰也不清楚救援隊伍能否在第一時間進行救助,受到災害的華人華僑又能否堅持到救援隊伍的到來?
地震發生后不少親身經歷的華人幸存者紛紛表示“心有余悸”,
自己所在當地的住宅遭到嚴重破壞,損毀十分嚴重,不僅如此這場地震造成當地超過20%的建筑物坍塌。
此時此刻不知道有多少受災群眾等待救援,我們的同胞又處于怎樣的惶恐和害怕中。
劫后余生的華僑們回憶著當時災難爆發的一瞬間,更是紛紛感到后怕和惶恐,有些華僑前腳剛踏出酒店,下一秒就親眼看到酒店的坍塌,
在這片坍塌的建筑物,下面還有不少的華人華僑在其中,甚至能夠聽到他們的呼救聲。
也有人表示接到了他們“平安”的消息后,再次要聯系親人就處于失聯的狀態,不知道具體情況如何。
這場地震爆發后遠在緬甸地區的華人華僑他們的家人又該有多么的焦急和心痛。
一瞬間一場地震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又為多少家庭帶來陰影!
我們看到當地的幸存華人華僑已經開始“擰成一股繩”到處尋找失聯的朋友或親人,此時此刻他們很清楚只有自救才是最重要的。
沒有誰比他們這些親身經歷這場地震的當事人更希望同胞們能活下來。
尤其是聽到一句句中文呼救聲,悲痛在心中難耐,或許那一瞬間看到的是絕望,是痛苦,是無奈,是無助,更是害怕,這些呼救聲悲痛得讓人心碎。
異國他鄉,不是我們國人說前往救助就能即刻到達現場,
不是我們眾志成城奔赴災區就能第一時間進行援助的自由。
此刻我們幸運的感受到自己在國內即便遇到突發狀況也能第一時間各地迅速做出回應,
彼時在緬甸的那些同胞們他們更多感受到的是無助和彷徨,也是無可奈何。
不管是地震的爆發還是余震的發生對當地來講情況都十分嚴峻,地震造成的沖擊波和威力更是超乎想象。
我們也希望當地能夠快速響應進行救援,畢竟時間就是生命,提前一分鐘或許就能挽救一條生命。
緬甸地區發生地震后各個國家也迅速組織救援,可這條救援之路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簡單。
我們看在發生地震的中心地區道路受損十分嚴重,原本平坦的公路出現了多處斷裂。
想要節約時間進行救援很大情況下需要“搶救受損道路”,否則就意味著在救援人員輸送,和物資分配上面臨極大的障礙。
原本短時間到達的地震中心地區現如今卻需要更多時間,這對救援造成極大的困難。
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當地的氣候和環境影響。
對國內來講三月份的天氣算得上不冷不熱,可在緬甸的曼德勒地區如今氣溫高達40度,對人、對物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首先對壓倒在建筑物下等待救援的受災群眾來講,如此高溫度對人體傷害極大,在心理和身體雙重影響很容易面臨危險,再加上外部原因救援更是難上加難。
另一方面對逝者來講面臨著嚴重影響,我們都知道人體死亡后在極短的時間內如果不進行處理,不僅僅是細菌,就是味道也很難忍受。
當地在電力疏通方面能否第一時間進行維修,保證殯儀館、火葬場、等單位能夠及時應對,接收逝者。
大災之后面臨大疫這是亙古不變的“循環”。
最后當地氣溫如此居高不下,百姓的救援物資和食物儲存也是一大考驗,水和食物,尤其是速食產品很難在高溫下儲存時間過長。
另外在救援物資中少不了各種藥品,其中涉及到部分液體、部分需要冷藏的特殊藥品,在如此高溫環境下很難得到保存。
這不僅僅是對救援隊的挑戰,也是對當地環境、當地受災老百姓的考驗。
總而言之到目前為止緬甸受災地區進行災后救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見多了在國內遇到危險,遇到災難社會各界各部門各單位緊急救援緊急響應的政策,不管遇到什么危險,什么困難都要第一時間以老百姓為第一,不知道當地的有關部門是否也能夠以這種準則為目標。
災難的爆發是最能考驗一個國家,以及有關部門的處理和應對措施,
要知道此時此刻還有更多的受災老百姓等待著有關部門的援助。
作為我們相鄰的國家中國也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并且在緬甸政府的請求下,
對緬甸地區緊急撥款一億元人民幣進行救助,同時派出兩支救援隊奔赴現場對受災老百姓進行馳援。
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中國救援隊已經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對受災老百姓進行救助。
此時此刻爭分奪秒,每一分鐘都代表著一條生命的流逝,我們快一分鐘也許就能幫助一位老百姓脫離危險。
這一點完全看出作為大國我們的職責以及面臨危險和災難來臨時承擔的責任。
如今在我國境內大批量的救援物資迅速集結馳援緬甸災區現場,希望能幫助到更多受災群眾,
不僅如此本著大國主義精神以及友好態度,地方人民政府也迅速做出救援方案。
最令人感動的是緬甸外交大使館的外交官們在地震爆發的第一時間全力進行救援,協調各方面的物資,尤其對華人華僑進行統計和安慰。
那些自發組織救援的志愿者們也快速奔赴災區現場伸出援助之手,雖然我們是不同國家的人民,但是在災難來臨的時刻我們都是普通老百姓。
災區現場的華人華僑我們希望大家能夠共同努力,走出這場災難帶來的危險,也希望大家能夠第一時間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
信息來源:
新黃河 澎湃新聞 北京日報客戶端 環球網 央視新聞
新黃河
澎湃新聞
北京日報客戶端
環球網
央視新聞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