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來自河南郟縣的大李鄉及周圍村莊的7名初中畢業生和25名高小畢業生因失去了升學的機會而被迫回到村里謀生。他們在村里的合作社里擔任會計和記工員,隨后在郟縣縣委的指示下,將大李莊鄉作為縣里全鄉的農業合作化的試點開展工作。
1955年,大李莊鄉的試點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這其中離不開那群初中和高小畢業生在合作化工作中的積極參與。
他們從未想過,自己這些人會在不久引起遠在北京的毛主席的注意,并成為了開啟一個特殊時代的引子……
一、 廣闊天地鄉的前世今生
1955年7月31日,毛主席在會議上針對當時國內農業合作化問題做了專題報告。
在這個報告中,毛主席首先回顧了農業合作化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并非常樂觀地預測很快農村就會迎來一波新的社會主義群眾運動的高潮。
毛主席還指出,根據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狀況,必須先實現農業合作化,然后才能像西方一樣使用大機器進行農業生產。因為要實現工業的快速發展,就要擺脫過去的小農經濟,逐步建立起大規模的農業。而要想實現這個目的,就離不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順利進行。
總之,毛主席不但對未來農村社會主義高潮的到來存在展望,還分析了農業合作化在工業化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合作化與機械化等問題,考慮的十分周全。
可是,要在幾億農民當中推進農業合作化又談何容易?農村迫切需要有著相對較高文化程度的城鎮知識青年去支援建設。
此外,從1955年開始,黨和國家已經注意到了城鎮學生就業壓力與國家城鎮人口容納能力的矛盾沖突。
一方面,城鎮人口積壓導致城鎮學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鄉村發展農業生產和合作化運動又需要大量知識青年。
恰好此時已經蘇聯動員了幾十萬城市青年前往西伯利亞等邊荒地區墾荒,不但緩解了本國的糧食短缺問題,也緩解了城市青年就業問題。
旅蘇的共青團中央將蘇聯的這一經驗總結匯報給黨中央。毛主席對此相當重視,在批示中稱團中央的這個報告“很有參閱價值”。
從1955年開始,黨和國家就開始有組織地號召城鎮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去支援建設與墾荒。毛主席此舉就是試圖把改變國內落后的農業生產狀況同解決城鎮知識青年就業問題相結合,進而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
與此同時,河南省郟縣大李莊鄉的農業合作化也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并且得到了許昌地委的高度重視。
9月,在許昌地委的指示下,工作人員將大李莊鄉的經驗總結成報告刊登在刊物《互助合作》第15期上,并在后來上達給中央。
10月,面對許昌地委呈報上來的材料,毛主席對那些高小和初中畢業生在大李莊鄉農業合作化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尤為在意。他對此揮筆寫下了這樣一句流傳至今的知名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知識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這句話為后來“知青上山下鄉”的時代的到來埋下了伏筆,激勵了未來無數城鎮的熱血知青奔赴廣大農村。
1968年, 經省革委會批準,大李莊鄉改名為“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其名長獨冠全國。
1970年,當地還特意修筑了毛主席批示手跡碑,然后將毛主席那句經典批示中選取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幾個大字的字跡臨摹鐫刻在上面。
有了毛主席親筆批示字跡的金字招牌,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在那個年代成為了上山下鄉的知青心中的圣地。
然而,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和知青的大規模返城,人民公社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而此地也于1980年改回了原名——大李莊鄉。
1993年,為紀念首批知青下鄉25周年,此地又再度更名為“廣闊天地鄉”,并開始圍繞知青文化來打造獨具當地特色的旅游產業。
而嶄新的廣闊天地鄉也將于幾年后迎來一個特別的人物,這個人便是毛主席之女李訥。
二、追尋父親留下的痕跡
李訥是陪同在毛主席身邊時間最長,也是獲得關愛最多的子女。
隨著毛主席的去世和母親江青的入獄,李訥心如刀絞,險些精神崩潰。
時間一長,抑郁寡歡的她的身體也日漸虛弱,以至于要經常要往醫院跑。
平日里,李訥還會時常想起父親毛主席的音容笑貌,心里五味雜陳。
后來,李訥的身體漸漸好起來了,也開始計劃重走那些留下毛主席足跡和記憶的故地,追尋父親的身影。
1996年4月30日,李訥在河南平頂山考察訪問期間特意選擇到郟縣去參觀。
郟縣是一個留下毛主席眾多痕跡的地方。在解放戰爭中,全縣老百姓寧愿自己吃觀音土,也要糧食和所有能吃的東西都獻給解放軍做軍糧。毛主席知道后很感動,便親自為郟縣縣委題詞:“站在大多數勞動群眾的一面。”
當然,吸引李訥前來的主要還是因為郟縣的廣闊天地鄉,一個因毛主席的一句批示而成為全國知青文化發祥地的地方。
當天上午,李訥、王景清一行來到廣闊天地鄉,受到了縣鄉領導干部以及老知青代表們的熱烈歡迎。
這些人當年都是從小唱著《東方紅》長大的,自然對毛主席充滿了崇敬之情。能在這里第一次見到他老人家的女兒,他們感到萬分榮幸。
簡單的寒暄后,李訥陸續向對面介紹了與她同行的人。其中不但有她的丈夫王景清,還有曾長期擔任毛主席機要秘書的張玉鳳同志。
“我們此行是為尋覓我父親的足跡,凡是他老人家生前去過的、批示過的地方,我都想去看一看。” 李訥解釋起了自己的來由。
負責接待李訥的領導干部在知道她的心意后,便引她向鄉里的機關大院走去。
剛到機關門口,首先映入李訥眼簾的就是位于大門正中的毛主席批示手跡碑,上面寫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幾個大字。
李訥看到后激動地環顧左右道:“這是我父親的字!”
過了好一會兒,李訥激動的心情才得以平復,隨后,她向周圍人談起當年農村合作化和上山下鄉運動時期的往事。
現場大部分人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被李訥勾起回憶的他們一時間都興致盎然地加入到聊天中。
見李訥對剛從碑上的毛主席字跡還念念不忘,在場工作人員在聊天結束后帶她進入辦公室,將鄉里珍藏的毛主席當年對該鄉的親筆批示的復印件遞給了李訥鑒賞。
李訥看到這份文件后,一下子整個人都呆住了。隨后,她的眼神放出亮光,仿佛從中又看到了父親的身影。她一邊輕輕地撫摸著上面的字,一邊激動地落淚。她知道,這是父親用鋼筆寫的字,上面的一筆一劃都凝聚了父親的心血和智慧。
三、郟縣之旅的尾聲
李訥畢業于北大歷史系,對北宋的三蘇父子非常崇敬。因此,她在結束對機關大院的參觀后主動要求去郟縣的三蘇墳參觀。
離開前,李訥還應當地官員干部請求留下了筆墨。
只是,李訥在三蘇面前不敢造次,便要人拿來一張雪白的宣紙,然后提起毛筆在上面寫上了“先賢”兩個大字,以示對三蘇的崇敬。
落款時,李訥還意猶未盡,她對周圍人說:“把我們家老王也寫上吧!”
她口中的“老王”就是她的丈夫王景清。
李訥在一生有過兩段婚姻,她在遇到“老王”前的感情生活并不順利。
當年她下放至“五七”干校勞動期間認識了一位叫徐寧的農村小伙。
此人雖位不過一管理處服務員,卻有著一副清秀俊朗的容貌和一張能說會道的巧嘴。
再加上當時的李訥長期在外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面對熱情主動的徐寧,耐不住寂寞的她最終選擇與其走入婚姻殿堂。
可是,婚后李訥才發現徐寧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在三觀與自己相差甚遠,時常爆發矛盾。
最終,李訥憤而離婚,并獨自撫養他與徐寧的兒子,度過了一段艱辛的獨居生活。
直到1984年,她才經人介紹,與現在的丈夫王景清再婚。
王景清離休前是某軍區參謀長,算師職干部,條件不錯。
婚后,兩人生活也很幸福。李訥受父母影響平時鐘情于書法和繪畫,而王景清雖是軍伍出身卻也能寫能畫,尤其是書法造詣,曾被很多人夸贊過。
也正因如此,興趣愛好相同的李王二人有很多共同語言。
最主要的是,王景清在生活上相當關心照顧李訥。他知道李訥身體不好,就自己一手承擔了采購、做飯等全部家務。
由于李訥要常去醫院,他便每次都一大早就去排隊掛號,陪李訥看病。
王景清在做飯上也是一絕,尤為擅長做涼粉和扒糕,讓不怎么會做飯的李訥飽盡口福。
綜上,這也不怪李訥不忘將丈夫的名字加上去了,他們夫妻早已成了一個整體。
李訥一行人回到郟縣賓館后,當地政府特意安排一位與毛主席有過交往的人與李訥見面。
此人名為曹鐵,曾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還曾在會議期間與毛主席同桌共餐。
當毛主席在飯桌上問他想要什么時,身為民兵營長的曹鐵表示希望得到五十發子彈用以家鄉剿匪反霸。而毛主席時候則直接給他送了六百發子彈。
曹鐵至今依然記得毛主席的恩德,面對主席的女兒,他將自己對毛主席的無限懷念之情寄托在對方身上,還將珍藏的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的影集拿給李訥等人觀看。
結束與曹鐵的會面后,李訥一行人于當天下午回到平頂山市區,結束了自己的郟縣之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