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大渡口區,有一位梳著三七分短發、臉上總掛著溫暖笑容的老人,他拖著跛腳奔波在公益一線,用44年光陰詮釋了 “雷鋒精神” 的當代內涵。他叫傅強,滿族人,曾任重慶市殘聯副主席、重慶市肢殘人協會主席,現任重慶市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理事、市(區)17 家公益組織的名譽會長,被各族群眾親切稱為“強哥”。從幫助殘疾人跨越“無聲世界”到為各族群眾搭建“連心橋”,從關愛幫助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環衛工人到下崗職工、退伍老兵等各種群體,他用行動書寫著平凡人的非凡故事,用行動踐行著雷鋒精神。
命運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傅強3歲時因小兒麻痹癥左腿殘疾,高考時成績優異卻被大學拒之門外。在那段黑暗歲月里,他曾在水塘邊徘徊,卻最終選擇與命運和解:“身體殘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殘疾’。”1979 年,他進入一家民政企業工作,發現工友多為聾人。為打破溝通壁壘,他自學手語,成為重慶首位持證手語翻譯。在市、區大會上,他用雙手架起“有聲橋梁”;在法庭上,他為聾人仗義執言;他還創辦文化補習班,幫助50余名聾人提升文化水平?!盁o聲世界”因他的堅持變得“有聲有色”。正如雷鋒所言:“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能永遠不會干涸。”傅強將個人命運融入社會服務,讓殘缺的生命綻放出耀眼光芒。
民族團結的“擺渡人”:35年搭建“連心橋”
傅強以一生的堅守描繪出了最生動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畫卷。早在1988年,傅強就發起成立大渡口區民族聯絡組(后更名為區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帶領志愿者幫扶各族困難群眾達10萬余名。彝族女孩阿果全身30%燙傷,他3天籌集10萬元善款;回族群眾劉某患病、女兒入獄,他數年如一日資助慰問,最終讓女孩重獲新生;他每年為希望小學、留守兒童捐款捐物,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中,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生命中最亮麗的底色。退休后,他推動重慶市首個民族醫療健康服務基地落戶大渡口區,發放3000余張醫療卡,減免各族困難群眾醫療費用90余萬元?!罢覐姼?,總沒錯!”各族群眾質樸的信任背后,是他用汗水澆灌的民族團結之花。傅強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讓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在巴渝大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助殘路上的“燃燈者”:讓每個生命都有光
大渡口區殘聯成立之初,傅強拖著跛腳跑遍全區,為上萬名殘疾人解決康復、就業難題。高位截癱的鄧女士一度絕望,他反復上門鼓勵:“殘疾程度比你嚴重的人都能創業!”最終,鄧女士創立家政公司,服務300余位客戶。“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生活得更美好” ,傅強用雷鋒的箴言照亮他人前路。
最近五年來,傅強組織公益活動200余場,籌集善款500余萬元,惠及7萬余人。面對贊譽,他始終謙遜如初:“無論工作多平凡,只要真誠奉獻,就能發光發熱。”這正是新時代雷鋒精神的生動體現。
榮耀于一身,但初心不改
傅強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十大感動人物”“健康中國十大公益人物”、“重慶十大影響力公益人物”、“重慶十大健康領軍人物”、“重慶殘疾人事業十大新聞人物”、“重慶好人” 等百余項殊榮,三次走進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但他始終謙虛自勉:“榮譽屬于過去,公益沒有終點。”如今65歲的他,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心,仍活躍在公益一線,用汗水澆灌著民族團結與助殘事業的碩果。
傅強的故事,就是新時代的“雷鋒日記”,他用44年光陰證明:雷鋒精神從未遠去,它始終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在時代變遷中歷久彌新。在傅強身上,我們看到了雷鋒精神的永恒光芒——那是對生命的敬畏、對他人的關懷,更是對中華民族的無私擔當。(文/圖 陳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