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可能是目前為止收錄最全的布萊希特德語直譯本!他是漢娜·阿倫特眼中20世紀“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先鋒劇作家的盛譽未掩平民詩人的鋒芒,反而賦予其詩歌以戲劇性。如果說“里爾克的詩藝是獻給藝術的”,那么“布 萊希特的詩藝則是獻給社會革命的”。在其流動、激蕩、活躍的一生,詩歌幾乎就是他的“日常巡察和呼吸”,他矚目戰爭、政治、社會事件,更憂心這一切背后人本身的苦難;他的詩句看似淺白,素淡,卻以反諷、譏謔、戲仿的利刃刺入夜的黑暗和寒冷。而在多篇首次譯介的早期詩歌中,我們感受到在自然里的純然快樂,得以認識另一個布萊希特。在詩歌的壞時代,重讀布萊希特一生各個階段的好詩歌,在剝離了“漂亮畫面和香噴噴詞語”的明澈文字里喚起自我的道德勇氣和智識清醒。
02

從遠古到現代,從流派到思潮,從千古大家到傳世名作,
于中國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溯流追源,
將豐盛多姿的中華之美、上下五千年的風雅傳承,
勾勒為一幅簡明中國繪畫史全景圖。
本書以清晰的線索和豐富的圖文史料全面展現了中國繪畫藝術曲折而豐富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個案分析的寫作方法 深度剖析了繪畫藝術、畫家風格、流派形成等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系,以客觀公正的態度細致評述了中國繪畫史上重要的畫家、作品、流派等的成就與得失,并以此提出繪畫藝術發展規律的洞見。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圖文并茂的呈現方式,使讀者一覽中國繪畫史全貌。
03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是20世紀著名鋼琴演奏家,出生于烏克蘭。他以極廣的演奏曲目、舉重若輕的技術以及富有詩意的分句聞名。1995年,里赫特指定著名音樂紀錄片導演布魯諾·蒙桑容為其作傳。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兩人進行了多次對談, 他們之間的友誼與信任也與日俱增。這段交往的成果,除了獲譽無數的里赫特紀錄片之外,還有這本《謎:里赫特》。
本書是蒙桑容在里赫特訪談、里赫特筆記的基礎上整理、編著而成,包括里赫特自述和里赫特聽樂筆記兩大部分?!蹲允觥肥抢锖仗貙ψ约喝松洑v和鋼琴家生涯的完整回顧,生動彰顯了這位與眾不同的鋼琴家的獨特人格魅力;《聽樂筆記》收入1970—1995年間的里赫特筆記精選,內容包括音樂會和唱片聆聽記錄,對音樂作品、音樂家和同時代演奏家的評價等,與《自述》形成互補,是里赫特思想和生活的最直觀展示。
本書中文版由蒙桑容親自作序,并提供了兩百余幅珍貴圖片。除《自述》和《聽樂筆記》中的黑白圖片外,另附獨立成冊的《里赫特影像》,收入里赫特彩色照片三十余幅;蒙桑容精心整理的里赫特音樂會和演奏曲目統計,收入所附別冊《數字中的里赫特》中。
04

★ 暌違八年,“國民詩人”余秀華攜新詩集質樸回歸。
余秀華曾用真誠炙熱的文字震撼詩壇,《月光落在左手上》《搖搖晃晃的人間》《我們愛過又忘記》收獲眾多讀者青睞,累計銷量突破百萬冊?!逗笊介_花》是其第四部詩集,經歷這些年的坎坷和歷練,余秀華詩句中的故鄉、愛情、欲望、生活,更顯厚重,余味綿長,但依然充盈著熱烈坦誠、觸擊心弦的生命力量。
★ 在余秀華的詩歌中,看見鄉土,遇見愛情,直面欲望,體味生活。
余秀華自謙“這一本詩集依舊寫的是小情小愛”,在人人都在找尋價值感的當下,這些本真、極具野生力量的“小情小愛”,尤顯珍貴。漸漸逝去的故鄉、離經叛道的愛情、純粹坦誠的欲望、破碎而仍懷抱希望的生活……余秀華用詩歌梳理著她的得失,找尋她“在塵世里的一處位置”。在她的詩歌中,我們每個人都將感同身受。
★ 成功破圈,余秀華詩歌的真摯感染力,打動無數人,引發各圈層共鳴。
學者羅新、周國平、喻國明,主持人陳魯豫、駱新、張丹丹,藝術家郭培、嚴明、韓湛寧、李玉剛,音樂人李健、周云蓬、小河、鐘立風、馬頔、許飛、程璧,自媒體人黎貝卡、六神磊磊;演藝界陳沖、李宇春、李雪琴、任素汐、黃覺、詹青云……
他們都愛余秀華的詩。
在余秀華的詩里,肉體與靈魂,小我與世界,瞬間與永恒,哲思與情緒,以爆炸般的烈度混合在一起,讓你放棄分辨,不管不顧地浮沉在她詩句的洪流中。
——歷史學家 羅新
我喜歡余秀華的詩,她的詩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有機的詩歌?!霸评飳懺?,泥里生活”,這也是我自我借鑒的一句話。
——歌手 李健
她的詩遠比她和她的生活更驚心動魄、更明亮、更殘酷。
余秀華和她的詩歌曾在國內詩壇掀起浪潮,成名后,她并未停下腳步,繼續在詩歌的世界里尋求更多的個人表達,繼續用忠誠于自己的文字,抒發她對鄉土、對世間的熾熱的愛。本書是余秀華的第四部詩集,收錄其近年來新創作的詩歌150余首,她的詩歌具有大膽綺麗的想象力,而她對生活苦痛的描述,力透紙背,光明坦蕩,給人以生命的鮮活力量。
在這本充盈著愛的新詩集里,對故鄉的深情,對親情、愛情細膩的坦誠,對日復一日生活的敏銳感悟,一如既往地呈現在余秀華充滿個性的詩意語言里;與此同時,加入了對生活本質更深層面的思考,整體更趨成熟。暌違八年,再度回歸詩壇,余秀華自稱完成了寫作的使命,因為“我所有的愛里面,對文字的鐘情經久不衰”,而在最忠誠的文字面前,“一切的苦厄都成了配菜”。
05

一部亞洲的誕生史,就是一部現代世界形成史。
一部書寫在古地圖上的全球史。讓沉默的地圖開口說話,揭開百余幅珍貴古地圖背后的故事。
“文景歷史寫作獎”十強、清華大學教授宋念申,寫給歷史愛好者和地圖愛好者的必讀之書。
國內歷史學、地理學權威學者李孝聰、孫歌、唐曉峰鼎力推薦!
我們生活在這片名為“亞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
亞歐大陸明明是一體的,為什么分成亞、歐兩大洲?分界的依據又是什么?從歐洲人命名“亞細亞”,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成為“亞洲人”,中間又經歷了哪些曲折?
清華大學教授宋念申告訴我們:古地圖是探索亞洲形成史和反思現代性的關鍵一環。
在新作《制造亞洲:一部地圖上的歷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貴的古地圖材料,描摹了亞洲(及中國)在地圖上出現、發展、變化、定型的過程,同時觀察了這一過程中的各種權力結構——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領土國家——在地圖上的呈現與表達。
地圖的演進,是否真的朝向科學?
殖民主義語境下的“發現”,究竟是 “發展”還是掠奪?
研究和思考“亞洲反題”,能為現代帶來何種新的可能?
06

在傳統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發展變遷中,基層治理為什么占有重要地位?哪些群體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哪些制度左右著社會資源的控制和動員?
著名經濟史學家龍登高教授及學術團隊立足原始檔案、契約文書,重新審視近世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脈絡,考察宗族治理與商業經營、小微公共品供給、公共工程管理、新式教育體系的互動,細致展示了土地產權制度的流轉、民間組織對基層的間接治理、士紳群體參與基層公共事務的全貌,讓我們對屢受誤讀的農民與商人群體有了全新的認識,重塑了我們對中國從傳統走向近現代的認知。
07

重走川康古建筑調查之路,
回顧營造學社最漫長的一次古建筑調查:
173天,35個縣市,700多處古建。
當年,他們逆時代的洪流,用了173天穿梭在巴蜀大地上,留下時代的背影。
那些崖墓、漢闕、建筑、城市,它們,有的還在地上。有的,已只在紙上。
1 939年8月—1940年2月間,中國營造學社在四川、西康走訪了35個縣市,拍下3100多張照片,這就是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筑調查,也是營造學社歷時最久的一次調查,共173天,卻一直鮮為人知。
本書沿著當年營造學社川康古建筑調查路線,重走考察之路,將營造學社的調查對象一一考證,重現當年梁思成與他的同伴們的考察經歷,結合營造學社拍下的調查照片與今天的現場照片,讓讀者再次看到川康古建筑的過去與現狀。全書約15萬字,圖約260張,以營造學社當年的考察路線為順序,兼及地域特色劃分章節。
08

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章開沅先生親筆回憶錄,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
是個人史,也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史!以個人九十余載生命歷程為主線,展示了中國近代百年世事風云和幾代人的人生際遇。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章開沅先生的回憶錄,也是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 。全書用60萬字,100多個小節,50余幅插圖,完整再現了作者從世家少年、流亡學生到民主青年,從出任大學校長而力行改革開放,再到主動辭去榮譽回歸布衣學人的人生經歷。書中出現的人物多達百位,長輩家人、師長前賢、中外學人,作者以流暢親切和忠實客觀的筆調寫下與此有關的回憶,讀來令人倍感溫情。這些被作者謙稱的“凡人瑣事”,不僅折射了百年來的世事風云和幾代人的人生際遇,也記錄了近百年中國社會世變中不可抹去的親歷者的蹤跡。
09

為什么宋朝政府對金錢的欲望遠比其他朝代更加強烈,以至于它為了找錢而不惜收斂了權力的任性?
宋朝政府累積了驚人的收入,卻為何沒能造就一個令人滿意的“治世”?
為了從日益興盛的工商經濟中分到更大一杯羹,宋朝政府都做了些什么?
揮之不去的財政夢魘,要如何擺脫?
嚴酷的生存競爭中,數不盡的軍費開支如何成為財政黑洞的根源?
本書詳細描述了在市場、經濟、稅收等因素的驅動下,宋代出現的種種變革式發展,例如坊市制瓦解,城市化浪潮,服務業、娛樂業興盛,海內外貿易頻繁,眾多科技、文化領域創新等,從經濟的角度切 入,為我們立體認識宋朝文明提供了全新的面相。
本書分為兩卷,上卷從城市化、工商業發展、文化娛樂市場、對外貿易等角度描繪了宋代經濟取得巨大進步的原因。下卷重在指出宋代經濟的發展導致世俗生活出現的變化,即:技術領域的進步、教育的普及化、社會生活的現代化,同時論述這些先進文明最后隕落的原因,指出先進文明在前現代世界環境中的困境。
10

“十三邀”作為一檔現象級人物訪談節目,自2016年啟程,迄今已陪伴我們走過八年。作家許知遠深度采訪國內外不同領域的杰出人物,在對話中觀察和理解這個變化的世界。
《十三邀Ⅱ:行動即答案》收錄“十三邀”第5、6、7季(2020—2023)共計40多位人物的對談實錄,重新編輯整理,全套五冊,分別為:《站在歷史的遠處》《你愿意活出什么樣的世界》《保持對生活的一些刺》《創造一個自己的時間》和《人生的定義性時刻》。
“觀念固然重要,行動才是靈魂。”誕生于特殊時期的這些珍貴對話,在保持精神與思想之問的同時,嘗試去往更遼闊的世界,踏足更陌生的領域,進入更真實的生活,傾聽更豐富的語言,袒露更率真的自我。
世界在變,“十三邀”在變,許知遠也在變,不變的是對話本身。世界是一場無盡的對話,在對話中觀察理解這個變化的世界和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