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長篇小說,創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兩條既平行又相互聯系的線索構成:一條是安娜與卡列寧、伏倫斯基之間的家庭、婚姻和愛情糾葛;一條是列文和吉娣的愛情生活及列文進行的莊園改革。
安娜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年輕漂亮,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卻是一個性情冷漠的“官僚機器 ”。一次在車站上,安娜和年輕軍官伏倫斯基邂逅,后者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終安娜墮入情網,毅然拋夫別子和伏倫斯基同居。但對兒子的思念和周圍環境的壓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漸發現伏倫斯基并非一個專情的理想人物。
在相繼失去兒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 ——伏倫斯基后,經過一次和伏倫斯基的口角,安娜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在這個虛偽的社會中生活下去,絕望之余,她選擇了臥軌自殺。
小說揭露了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羅斯上流社會的丑惡與虛偽,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處在社會轉型期時所進行的復雜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02
小仲馬,大仲馬之子,法國十九世紀小說家、劇作家。《茶花女》是其最具盛名的經典之作。
美麗的農村少女瑪格麗特來到了紙醉金迷的巴黎,淪落風塵的她憑借著嬌美的容顏、不俗的談吐成為貴公子爭相追捧的交際花。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因此被人們稱為“茶花女”。機緣巧合之下,她結識了阿爾芒,并被他真摯的愛所打動,決心離開名利場。
正當這對經歷無數波折的戀人憧憬著美好未來時,阿爾芒父親的出現似乎預示了兩人的結合只能是鏡中月,水中花。
全書語言流暢,給人以真切、自然之感。該書還被改編成戲劇和歌劇,常演不衰。
03
《簡愛》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簡?愛自幼父母雙亡,投靠冷酷的舅母,但舅母無情地拋棄了她。她在一所慈善學校做了六年的學生和兩年的教師。
十八歲時,簡?愛受聘到桑菲爾德府學當家庭教師,認識了主人羅切斯特。兩人都被對方獨特的氣質和豐富的感情所吸引,于是不顧身份和地位的巨大差距深深相愛了。正當他們舉行婚禮時,有人證明羅切斯特的前妻還活著。
簡?愛知道他們不可能有平等的婚姻,于是選擇了離開。后來,簡?愛意外遇見了她的表兄妹們,并從叔叔那里繼承了一筆遺產。但她無法抵御對羅切斯特的刻骨思念,于是便回到了已經失去了財富、身體也遭到火災嚴重摧殘的羅切斯特身邊,毅然跟他結婚。在愛的沐浴下,羅切斯特找回了幸福和健康。
04
“愛是一個人的事,而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所以,我愛你,與你無關。”十三歲,她初遇男人的剎那,便一見傾心、不能自拔。在歲月的洪流中,那極致的愛有增無減。她三次委身于他,一生等待他的召喚。她去撿他抽過的雪茄煙頭,撫摸他觸過的門把手,甚至為了他們的孩子流落風塵。這一切,他一無所知,甚至記不起那張熟悉而又陌生的女人的臉。
在臨終之前,她飽蘸一生癡情,寫下了一封絕望的匿名信,記錄了這段不凡的愛情。依稀可見,她躺在命運凄涼的甲板上,晶瑩的浪花將她推向了虛無,她輕輕訴說:我要讓你知道,我的一生始終都是屬于你的,而你對我的一生卻始終一無所知……親愛的,以后誰還會在你生日的那天為你獻上一束白玫瑰呢?
本書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小說精選集,其中收錄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灼人的秘密》等7篇中篇小說名作。其文筆清麗細膩,于無聲之中見熾熱之情,于行文之中顯悲切之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更被高爾基評價為“一篇驚人的杰作”。
05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被譽為“文學史上最純凈的一個小說文本”,“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一九九九年《亞洲周刊》推出了“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作品已被譯成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小溪,白塔,墨竹,渡口,獨戶的人家……故事在靜美中拉開帷幕。二十一個章節,好似一幅幅或濃或淡的水墨畫,描繪湘西邊城淳樸的世道民風和天然的日常生活,抒寫青年男女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人家的互愛,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翠翠與天保、儺送之間情感的萌動,像悄然無聲的春雨,潛入泥土。生死別離已然發生,故事中的人唯有承受。那琉璃般透明的“純粹的美”和“清潔的魂”,帶給人們恒定而久遠的感動。
小說語言古樸清新,極富表現力。故事的推進與情節的濃化,圖畫的組接與意境的轉換,引領著《邊城》走進圓熟靜穆的藝術境界。
每一位讀者,都會為《邊城》所呈現的如此美的人性,如此淡的意境,如此清的氛罔,如此醇的回味而沉醉。
《邊城》,使人相信純情的力量。
06
《安妮日記》為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的日記。這本日記記錄了她在1942年6月到1944年8月為時兩年的隱秘生活。
1944年8月全家被綠警抓捕并關進集中營,次年爆發傷寒去世。日記中有安妮隱匿生活的詳細記錄,也有她對青春期自我的剖析,戰爭生活結束的美好向往,以及短暫卻美好的初 戀。雖處于戰亂中,安妮卻依舊樂觀細膩地觀察生活,積極地面對戰爭局勢。戰后幸存的父親奧托·弗蘭克將安妮的日記出版,引起巨大轟動。
《安妮日記》至今已被翻譯為70多種語言,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電影也一舉獲得8項奧斯卡提名,前總統約翰·肯尼迪和奧黛麗赫本均為此書發聲。安妮的故事影響力遍布全世界。
07
多少年來,《城南舊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除了再版無數次的小說版外,1985年,本書在中國大陸搬上銀幕,電影“城南舊事”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金鷹獎章”、第十四屆“貝爾格勒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等多項大獎。
兒童繪本版《城南舊事》由當今中國極具代表性的水彩畫家關維興,運用優雅詩意的風格和穿透人心的獨到技巧,將創作的圖畫全然融入故事的情節。畫中舉凡服飾、器物和建筑,考據詳實,沒一點隨便或含糊。人物細致的表情、光線和空氣的律動、圓熟豐美的調子,使文圖呈現無懈可擊的呼應。繪本《城南舊事》甫出版即獲選1993、1994年“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1993年“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以及1994年“加泰隆尼亞國際插畫雙年展”。
從小說到電影,從成人書到兒童繪本,《城南舊事》是故事、是夢幻,讀時仿若音樂,輕輕扣動人心,字里行間所隱涵的深意,更令人撼動,久久不能自已。
08
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法國,戰爭的洪流播弄著眾生的命運,巴黎的浮華喧囂著世人的瘋狂。妓女未必低賤,她純潔的心靈能比過晶瑩剔透的鉆石;鉆石的光芒卻會蒙蔽住少婦的雙眼,分辨不出真與假。法國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以精煉的文筆譜寫了一組法蘭西生活組曲。
《羊脂球》精選的49篇佳作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項鏈》、《我的于勒叔叔》,也少不了大師的成名作《羊脂球》,從不同的角度還原出法國當時社會的眾生相。
09
《包法利夫人》于1856-1857年間在《巴黎雜志》上連載,轟動文壇,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
法當局對作者提起公訴,指控小說“傷風敗俗、褻瀆宗教”,并傳喚作者到庭受審,最終以“宣判無罪”收場,而隱居鄉野、籍籍無名的作者從此奠定了自己的文學聲譽和在文學的地位。曾有人問福樓拜,誰是法利夫人的原型,他答道:“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
10
“假如特迪再求婚的話,也許我會回答愿意,不是因為我比以前更愛他,而是因為我比他離開時更在乎被人愛。”
“美貌、青春、財富、甚至愛情本身,都不能讓深得上帝恩寵的人免于焦慮和痛苦,遠離哀愁,也無法讓他們避免失去自己最愛的東西。因為,一生中,有些雨必然得下,一些日子必然會黑暗、哀傷、凄涼。”
這本一百多年前寫就的《小婦人》,讀來依舊讓人淚下。
馬奇家四姐妹梅格、喬、貝思、艾美性情各異,有各自的空中樓閣:梅格夢想著成為賢妻良母,喬想做蜚聲世界的大文豪,貝思只希望身邊的人快樂幸福,而艾美則希望進入上流社會,成為富裕的流芳百世的畫家。四姐妹在生活中時有摩擦和沖突,但依然在互助互勉中漸漸成長、成熟。馬奇先生和太太以身作則,他們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一家人從未因此而自暴自棄,生活中也不乏煩惱和糾結,卻從未放棄精神世界的富足與美好。整部小說流露出一種溫婉和安寧,女孩們積極樂觀,在成長道路中始終以自我完善為目標,善良寬容,自我克制,堅韌從容,時刻自省。
《小婦人》出版150年來,圖書版本不計其數,6次被改編成電影,3次被改編成電視劇,另有舞臺劇、音樂劇、有聲書等等,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廣泛讀者和觀眾。小說被美國圖書協會、美國教育協會列為100本學生必讀書目之一,并躋身于B評選的“11本百年兒童經典”,位列英國國民最愛小說榜第18位,澳大利亞人將其納入最愛的101本書,Goodreads讀書俱樂部將其貼上“學生必讀”的標簽,J. K. 羅琳、希拉里?克林頓、蘇珊?桑塔格都把它作為自己的成長之書。新的時代宣揚個性,但善良、無私、自尊、寬容、向上、獨立等品質卻是永恒的美德。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如何看待夢想、愛情和金錢,這本《小婦人》也許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筆墨之林
書單推薦丨新書速遞丨讀書活動丨讀書筆記
924篇原創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