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少年商學院(ID: youthmba),作者:米飯,國內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380w+高知父母都在關注,幫助6-16歲孩子發現興趣并樹立目標。
知乎熱榜上有一個問題: 家長和小孩子做游戲時,是該贏還是該故意輸?
有一個回答是這么說的,輸贏并不重要,如何看待輸贏才重要。
但這談何容易。特別是在競技體育中,“沒有人會記得第二名”,能夠站上最高領獎臺的人永遠就只有一個,那其余的千千萬萬的運動員呢?
今天,我們特別為大家推薦一部由Netflix出品的紀錄片,這次他們就將鏡頭對準一群“失敗”的運動員,拍了一部評分9.2紀錄片《鎩羽》(又名《敗局啟示錄》,Losers)。
正如其名,鎩羽而歸,八段回憶,八個有笑有淚的故事。
曾被父親逼著走上拳擊之路最終卻在好萊塢找到自我的昔日拳王;
從體操到花滑一直在不斷打破傳統,甚至在比賽中表演后空翻被判出局的黑人花滑選手;
有差點在撒哈拉沙漠馬拉松中差點丟掉性命的長跑者;
在這個贏就是一切的時代,閃光燈都聚集在了那唯一的勝者上,但沒有人會一直保持成功。
在這部紀錄片中,這些失敗者一步步走向失敗,經歷低潮甚至差點自殺,最終卻選擇與失敗握手言和。
他們輸過嗎?輸過。他們輸了嗎?沒有。
《鎩羽》不止是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或許我們能從中得到啟發,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這人生中必經之事。
拳擊手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騙子
第一集的英文標題為The Miscast Champion,“該當演員的拳擊冠軍”,這個詞語完美雙關了本特的人生。
本特是最特別的一個主角,因為他從未熱愛過拳擊,更別提要當一個拳擊冠軍。
他人生的前半段可以說是被父親綁架了,父親這個角色從一開始就是Bentt人生中的最大反派。
本特的父親是拳王阿里的鐵桿粉絲,他把本特送到拳館,希望他能夠成為下一個阿里。
盡管本特告訴父親:“我不想再去拳館被打了”,父親也毫不在乎,抽出天線將本特打得鼻青臉腫。
“因為他試圖通過我去間接地感受到作為拳擊手的生活。他從來不曾教育過我,他只想主宰我,這兩者有云泥之別。”
在拿下了5次全國冠軍后,他成為了職業選手,只因一心想要擺脫父親的監管。
但職業賽和業余賽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處女賽 上他被對手打 得毫無還手之力。
對于一名拳擊手而言,沒有什么比在 公開 賽上被對手擊倒更羞恥的了。
本特回到了紐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自我厭惡、自我憎恨中,還要被各式各樣的人議論嘲笑。
他每天泡在酒吧,醉生夢死,試圖撫慰自己內心的傷痛。
一天晚上,他回到家在公寓里找到了一把手槍打算自殺,幾經嘗試,他放棄了。
“想死卻又怕死。”他需要一次重新證明自己的機會。
他找到了前拳王埃文德的教練,一口氣贏下了10場比賽,最終得到了和當時的世界重量級拳王湯米 ? 莫森決戰的機會。
剛剛開場,本特就被逼到了圍繩處,對手的拳頭像雨點一樣落下。
本特回憶當時比賽的場景,只聽到腦子里有個聲音說道,“你不能再被擊倒。”
他贏下了比賽成為了拳王,這遠遠超乎了他的預期。 但人生總是如浪潮一樣有起有落,好運沒有一直持續下去。
在之后的一場對決中,他被對手海德擊中頭部,直接昏迷過去,送進了急救室。
在他昏迷時,聽到他的父親說:“Let the fucking guy die.(讓那個該死的家伙去死吧)”這句話像一顆子彈一樣擊中了本特,讓他覺醒。
在昏迷了4天之后,本特終于醒了。他的醫生告訴他:“可能你再也不能拳擊了。”
他感到了解脫,這是死亡,卻也是他新生活的開端。
后來他從事過專欄寫作、演員、拳擊指導,做過很多事,最重要的是他做回了自己。
和本特合作的演員說,
“我認為本特明白生活在于堅持,很多人經歷過低潮,畢生沒有走出來,監獄里擠滿了那些深陷低谷的人們。本特知道怎樣走出低潮,甚至再歷低潮后,再次走出來,并依然鍥而不舍,持續人生旅途。這就是生活。”
回憶起那次改變他人生的拳擊賽,本特只有感激。
在他看來,拳擊手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騙子,因為他們否認一切,又毫無自覺。
“被海德擊倒,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那很痛,但如果我沒被他擊倒,我會依然扮演著拳擊手的角色,戴著假面具。”
誰是最優秀的運動員
世界才是最終的評委
蘇瑞婭從小的運動天賦就非常出色, 年僅9歲就拿到了單跳的青少年組世界冠軍。
但在拿到體操冠軍后,她卻最終選擇花滑作為 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標。
“我對滑冰的喜愛勝過一切。”
1985年,法國國家花滑教練迪杰來到尼斯辦滑冰訓練營,她抓住機會在迪杰面前展現了自己的實力。僅僅三周之后,蘇瑞婭的實力就已經超越了2/3他的學生。
迪杰意識到這是一個可塑之才,邀請她來巴黎參加訓練。
為了追求夢想,11歲的蘇瑞婭決定搬去巴黎,沒有住所那就住在車里,日以繼夜的練習,僅一年后她就進入了國家隊。
迪杰相信她能夠成為下一個世界冠軍。
不負眾望,蘇瑞婭在法國全國競標賽中一共拿下了9個冠軍,對于法國而言,她是難得的人才。因為她充滿天賦又毫無保留,她雖在藝術表現上有所欠缺卻能不斷追求技巧上的突破。
但對于世界賽的評委,她是一個異類。
不僅僅因為蘇瑞婭在服裝、舞蹈動作上的不斷突破,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個黑人,她的形象并不符合大眾期待的“白雪公主”的形象。
有人評論“她的服裝像宮廷小丑的服裝。”還有更多評委用各種暗語去點評蘇瑞婭,“異域風情”、“神秘”、獨特的滑行者”......
蘇瑞婭清楚,她永遠無法成為白雪公主,她的最佳選擇就是走硬核路線,嘗試各種難度極高的動作。
但種族壁壘并沒有那么容易打破。
1992年法國冬奧會,蘇瑞婭不顧教練的反對在節目中表演四周跳,最終獲得了第五名,因花滑理念的不同和教練分道揚鑣。
1994年挪威冬奧會,蘇瑞婭作為最后一個出場的選手毫無比賽優勢,再加上節目一開始在勾手三周跳時的失誤,讓她只拿到了第四名,與獎牌失之交臂。
一個月后的日本世錦賽,她的表現無懈可擊,但依舊輸給了主場作戰的日本選手佐藤,摘得銀牌。
她徹底失望了。
她沒有站上領獎臺,摘下了獎牌,無聲哭泣,多年的委屈一瞬間浮上了心頭。
作為一名黑人運動員,她必須無懈可擊,做到百分百,或者更高。但就算這樣,她也永遠沒有辦法站上最高領獎臺。
在1998年的日本奧運會上,她帶傷回歸,這一次所有的規章制度、評委的評判、最終的名次都被她拋諸腦后,她在表演時做了后空翻 —— 她曾經的拿手絕活,突破這項運動的極限,打破評委的固有認知。
所有觀眾都瘋狂了。
那一刻,即使她知道賽后會陷入巨大的麻煩,但沒有什么比找到自我更重要。
如今成為一名滑冰教練的她,前往有色人種社區和年輕人講話,鼓勵孩子們不要害怕因為膚色而后退。
她說:“比賽獲勝不是人生種最重要的事情,你不需要獎牌去改變自己的一生。因為獎牌并不是真實的,他不是你的一生。”
“誰是最優秀的運動員,世界才是最終的評委,關鍵在于他們帶來什么,他們與世界分享了什么。”
每條終點線后,都有一條起跑線
撒哈拉沙漠馬拉松,是世界上最艱難的徒步旅行。
在極具挑戰的地形、極端的天氣里,所有參賽者要在5天內跑完240公里。
這項比賽吸引著那些天生的冒險者,那些在不斷挑戰自我、試圖找到自我的人。
參賽者需要在身體和精神上做好雙重準備,去支撐自己跑完整個比賽,這不僅僅是一場跑步比賽,更是一場和自然和自己的競爭。
毛羅就是那個不安分的一員。
他曾是意大利前奧運擊劍手,退役后他愛上了跑步。對毛羅而言,跑步是自由、是愛、是一切。
撒哈拉馬拉松的參賽協議中,需要選手填寫一條信息:如果你在比賽中死亡,我們應該把你的尸體送往何處。
那一刻毛羅不是沒有猶豫過,但是比起死亡,他更想參賽。
第一天,在大風中翻越30公里的鹽床;
第二天,繼續行走39公里;
第三天,在移動的沙丘中不斷往返中行走29公里;
這一切都只是開端,真正的競賽則是在第四天,他們要在沙漠中奔跑85公里,全程耗時在10-36小時之間。
毛羅專注自己腳下的路,他知道在烈日炎炎、一望無際的沙漠中的首要任務就是不要迷路。
在穿越寬4公里、長約40公里的沙漠時,意外發生了。致命的風吹動了小沙丘,沙丘在不斷移動,讓毛羅辨別不清方向......
沙塵暴持續吹了8個小時,毛羅決定在睡袋中睡一覺保住性命。
但一覺醒來,一望無際的沙漠中沒有任何參賽者的身影和賽道地標,毛羅意識到他迷路了。
最初,毛羅堅信自己一定可以被找到,他看到了直升機,發射了求救信號,但直升飛機卻徑直飛走了。
那一刻,毛羅說 “我感到了絕望,那是超越了理性極限的絕望。 ”
那瞬間開始,已經注定了他是這次比賽的失敗者,但他必須要為自己的生命而抗爭。
他在沙漠中行走,靠喝自己的尿來保持水分,一路上烏鴉一直跟在他身后,仿佛只要他一倒下就會被吃掉,他越來越虛弱,唯有活下去的信念支撐著他走下去。
他在沙漠中找到了一個圣祠,黑暗之中聽到了蝙蝠的聲音,為了活命,他把蝙蝠的內臟攪爛再吃下去......
在圣祠外他再一次聽到了直升機的聲音,便在沙子上寫了 help me,甚至用打火機點燃了所有的裝備來吸引直升機注意力。
那一瞬間,是悲劇的一刻,沙塵暴再次襲來。
他心如死灰,他什么都沒有了,沒有裝備沒有食物沒有水。回憶當時的情形,毛羅說:“人不恐懼死亡,人害怕受苦。”
他選擇割腕自殺。
但也許命中注定他要活著走出沙漠,第二天他居然醒了過來。身為一名運動員骨子里韌性被喚醒,他決心離開寺廟繼續前行。
“當我離開圣祠的那一刻,我確信我能活下來,盡管我意識到我又瘦又弱,我經常發抖,我能清楚地看到我手中所有的骨頭,我也意識到我的眼窩深陷。”
幸運的是,他被士兵救起。 在他孤身一人在沙漠中走了9天,從摩洛哥走到了阿爾及利亞后,他活了下來。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記者問他:“這是你一直在尋找的勝利嗎?你會再次參加馬拉松嗎?”
瘦弱的他笑著回答:“當然!好吧,為什么不呢?”
此時他眼中有一股堅定,他確信自己會再跑一次馬拉松,哪怕有過這么驚心動魄的經歷。
因為對于毛羅這樣的探險者,他們一直在尋求突破自己的極限。當他經歷過在沙漠中的極限生存狀態,他就再也他接受不了舒適的生活。
冒險精神已經融入了他的血液之中,哪怕他后來又參加了6次馬拉松,從來沒有跑進過前12名。
但對于此時的毛羅而言,名次早已不重要,他已經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更為重要的東西。
“如果不是因為沙塵暴,我可能會錯過很多的經歷。我想再次參加比賽,但我對沙漠的狂熱比競爭和獲勝更強烈。每條終點線后,都有一條起跑線,這次經歷給了我生活的樂趣。”
正如紀錄片中一名受訪者所說,“我想我們錯得很離譜,這個社會的一切都關于贏贏贏。我認為那些所謂的‘贏家’其中一些是世界上最大的失敗者;而那些所謂‘失敗者’對我而言,其中一些是最偉大的贏家。”
邁爾斯.戴維斯有句名言:“有時發現自我需要很長時間”。
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而言,輸贏并非完全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應當是這個過程中不斷發現真正的自我。 換個角度看待失敗, 也許世界就會豁然開朗。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